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行为金融学两大基石之一的有效市场假说(EMH)最早由FAMA(1965)提出,有效市场假说是有关价格对影响价格的各种信息反应能力、程度及速度的解释,是关于市场效率的研究。在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已充分而准确的反映了全部信息,因此以信息为基础的证券交易无法获得超额利益。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有效市场理论迅速发展,许多理论与实证的支持使其成为不可侵犯的真理,在实践方面也被广泛的使用。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新古典理论和金融市场的现实不断发生着冲突,出现了许多现代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行为金融学理论开始迅速发展。股票市场过度反应是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个重要挑战,也是行为金融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度反应”假说是由De bond和Thaler最先正式提出的。他们认为由于非理性偏差的存在,投资者会对部分信息反应过激超出合理的水平。股价在利空信息影响下过度下跌,而在利好消息影响下过度上涨。作为股票市场上的异常现象,过度反应体现了股票的价格对相关信息反应的敏感程度。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信息做出强烈的反应,引起股票价格剧烈变动,超过理性预期价格,随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到其合理价位。目前,国内外关于股市是否存在过度反应已有大量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股票市场在短期反应不足,在长期反应过度。但是很少有人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对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进行探讨。证券价格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宏观信息,也包括影响部分证券或个别证券的微观信息,与前者相对应的是市场系统性风险,与后者相对应的是市场非系统性风险。因此,研究证券价格对信息是否存在过度反应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两者的实证分析方法也具有显著的不同,不应该混淆,到目前为止国内证券投资理论界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系统的区分,也没有同时对两者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总结了中外学者对过度反应的研究,介绍了有效市场假说、过度反应等相关的理论。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寻找上海A股市场过度反应的证据。微观层面上的过度反应检验应采用De Bond的模型,以上海A股市场1996年至2011年期间所有股票的个股月度收盘价及每月末的上证指数为样本,分别以12个月、24个月为形成期与检验期,构造赢家输家组合,最后观察套利组合在检验期的收益是否出现显著的反转;宏观层面上的过度反应检验采用长期收益率自相关检验、方差比率检验的方法,通过对同时期即1996年至2011年期间每月末的上证A股指数进行实证检验,观察市场是否出现均值回归的特征。最后,给出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使用实证经济学方法对上海A股市场进行过度反应检验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从微观层面对上海A股市场进行过度反应检验结果发现:上海A股市场短期反应不足,在长期反应过度。当形成期与检验期为12个月时,套利组合的收益率为负,赢家组合的收益率没有出现反转,反应不足;当形成期与检验期为24个月时,赢家和输家组合的收益率都出现了反转,套利组合的收益率也显著为正,市场反应过度。从宏观层面对上海A股市场进行过过度反应检验结果发现:自相关检验、方差比率检验两种实证分析法都支持上证A股指数具有均值回归的特征,上证A股指数短期对宏观信息反应不足,长期对宏观信息反应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