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着“高耗能,低产出”的现象。教师没少在文言文教学上下功夫,而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和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存在畏惧心理使得文言文教学日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困境,困扰着教师的教学。所以,如何更加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是值得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导学策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根据文言文导学的一些原则,提出了有效进行文言文导学的具体实施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对导学策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导学策略是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具有一定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一种教学策略。狭义上的导学策略主要是指课前学案导学;广义上导学策略则包括课前导学、课中导学、课后导学三个过程。其后笔者又对文言文导学策略的概念做了界定,认为文言文导学主要有课前学案设计导学、课中深入导学和课后评价导学三个过程,并阐述了指导文言文导学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二章重点分析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特征及导学策略的价值与作用。第三章对导学策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文言文导学策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的主导地位未能有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二、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有“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倾向;三、课前学案导学具有模式化、套路化和内容习题化的倾向;四、课中深入导学的过程容易陷入“满堂灌”的境地;五、课后评价导学往往有“不到位”的倾向第四章针对目前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运用现状,依据文言文导学的一些原则,尝试性地提出了有效进行文言文导学的具体实施策略。根据文言文文体的特点,笔者选取了古代诗词和古代散文这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文体,分别进行导学策略的运用研究。在课前导学中,一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案设计,以提高导学案的使用效果,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指明方向;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创设情景、布置任务等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在体验情景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通过课前导学,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案设计便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在课中深入导学这一环节,教师无需再讲解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以问题为基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使其在体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同时对文言文中的“文”和“言”两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揣摩一些较难的文言文知识;在课后导学中,教师需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建立相应的文言文学习过程评价体系和结果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对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巩固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