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临床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常用溶栓药物效果都不尽人意,普遍存在着特异性差,副作用大,作用时间短,溶栓效果差,价格昂贵等缺点。纤溶酶由于其安全性高、特异性强、作用温和持久、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等优点,其作为新一代溶栓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我国对纤溶酶虽然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我国的纤溶酶市场几乎还是空白,产品仍然依赖国外进口,我国对此类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势在必行。本论文对如何获得高产率、高纯度的豆豉纤溶酶作了初步研究。
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获得了豆豉纤溶酶产生菌UγD8的最佳培养基组成:蔗糖18.7713g/L,蛋白胨20.7891g/L,K2HPO43.7351g/L,KH2PO41g/L,MgSO40.5g/L,CaCl20.2g/L,此条件下发酵,豆豉纤溶酶的酶活为2806.464IU/mL。
根据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确定了较佳的发酵条件:接种量2%,初始pH=7,转速180r/min,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72小时。此条件下发酵,豆豉纤溶酶的酶活达到2992.8IU/mL。
在优化传统发酵条件的同时,还对新兴的发酵技术——双水相发酵进行了初步探索。双水相发酵技术的研究表明:PEG/酒石酸钾钠体系对产酶最为有利。当PEG6000浓度为24%,酒石酸钾钠10%,接种量3%,装液量为80mL/250mL,产酶量相对较大。此时发酵液的平均酶活达到了1421.6IU/mL,相对于初始酶活235.5IU/mL提高了5倍。
常规的酶分离技术存在诸多弊端,如:操作间歇长、收率低、成本高等,很难进行扩大生产,已不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生物工程生产生物活性大分子的需要。探讨适合于豆豉纤溶酶分离纯化的新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系统研究并比较了大孔吸附树脂、反胶束萃取以及双水相萃取这三种方法对豆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效果,建立并优化了双水相萃取技术工艺参数,PEG(4000)浓度18%,无机盐浓度8%,NaCl浓度0.4%,酶液添加量10%。此时,萃取体系下相酶活回收率60.2%,纯化倍数9.8,脱色率达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