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哌嗪酰胺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制备与表征以及添加剂的影响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rong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滤膜技术作为现代分离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分离特性介于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之间,独特的分离性能赋予纳滤膜技术在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水处理、脱盐、食品工业、生物医药等方面。有许多的制备纳滤膜的方法,如L-S相转化法、合金共混法、复合法等,其中复合法又分为涂覆法、表面接枝改性法、层层自组装法、界面聚合法,界面聚合法是目前商业化纳滤膜的主要制备方法。  本课题采用界面聚合法,在聚醚砜(PES)中空纤维超滤膜上制备复合纳滤膜,选用制备商业化复合纳滤膜广泛使用的聚合单体哌嗪(PIP)和均苯三甲酰氯(TMC)。根据单因素法确定最佳制膜工艺参数:水相晾置时间15min,PIP为1.5 wt%,TMC为0.2 wt%,聚合时间30 s,热处理条件80℃/20 min,在0.3MPa、25℃条件下,所制得的复合纳滤膜纯水通量为36.6 L/m2 h,对1000 mg/LMgSO4溶液截留率为85%,对无机盐的截留率顺序如下:R(Na2SO4)>R(MgSO4)>R(MgCl2)>R(NaCl)。  以最佳制膜工艺为基础配方,向其中加入多种添加剂,包括醇类(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相转移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PEG-400)、缚酸剂(三乙胺)、共溶剂(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亲水性高分子(聚丙烯酸钠),研究添加剂种类及用量对复合纳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1)乙醇含量为PIP的100wt%时,可以作为反应性共溶剂,截留率从85%增至96%;(2)多元醇(乙二醇、丙三醇)可以显著提高纳滤膜的截留率;(3)4-二甲氨基吡啶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催化效果相当,截留率提高至96%左右,PEG-400是无效的相转移催化剂;(4)适量的缚酸剂三乙胺可以使反应正向进行,增加膜截留率,但应注意用量;(5)二甲基亚砜作为共溶剂的效果比四氢呋喃好,添加量同为2 wt%,添加前者的复合纳滤膜通量和截留率都较大(26.0 L/m2h、99%),添加后者的复合纳滤膜通量为19.5 L/m2 h,截留率为95%;(6)添加10 wt% PIP的亲水性高分子聚丙烯酸钠(PAAS)使复合纳滤膜的截留率增大至91%。
其他文献
本文合成了[Ru(bpy)3]2+、[Ru(bpy)2Phen]2+、Eu(TTA)3、Eu(TTA)3Phen。选择其中两种作为发光探针分子与 MMA进行聚合,获得了([Ru(bpy)3]2+-Eu(TTA)3)/PMMA、([Ru(bpy)3]2+-Eu
该文简要回顾了非线性光学晶体及激光非线性复合功能晶体(自倍频晶体)的发展过程,从结构、生长和性能等方面对几种主要类型的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和自倍频晶体的研究现状进
生物样品如血清、器官、体液中特定DNA序列的测定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测定结果可以用来对遗传性和传染性疾病进行鉴别和检测。DNA传感器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生物传感器。 利用自组装单分子膜法,将人工合成的乙肝病毒单链DNA片断作为特异性探针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结合电活性指示剂Hoechst 33258构成DNA电化学传感器。在乙肝特异性DNA探针的固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免疫传感器概述;分别从免疫传感器原理、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免疫分析方法、电容免疫分析法、电容测定方法及该论文的意义等六个方面对该领域研究概况进
利用钛粉和草酸作为原料,先制备出钛的低价草酸盐,然后以其作为前驱物,在氮气的保护下和一定的温度下对其进行热处理,可以得到低价氧化钛和氮化钛.通过调整制备前驱物时钛粉
广播电视是专业性较强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适应广播电视技术工作发展的总要求,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就成为了广播电视技术
该论文利用低温基质隔离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方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1)SiO与CO和CO分子的反应;(2)GeO和GeO负离子.(1)SiO与CO和CO分子的反应研究;利用脉
二氧化锡(SnO2)作为主要N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与结构,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透明导光电极、光催化、气敏传感器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实现对二氧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我们的国有企业都在学习这个决议的精神,积极落实这个决议的精神。我看,改进党的作风要从各个单位的“一把手”做起。 目前,许多
由于石墨相氮化碳在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时,对可见光吸收能力比较弱,通过本论文中的实验,将BiVO4与C3N4进行比例复合,制备新型光催化材料 BiVO4/g-C3N4。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