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丁苯酞(NBP,3-n-丁基-1(3H)-异苯并呋喃酮)结构基础上拼合具有抗血小板活性的阿司匹林、水杨酸、乙酰阿魏酸及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依达拉奉的药效团,实现对丁苯酞进行结构修饰,期望得到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或抗氧化活性的多靶点新型丁苯酞类化合物,为抗脑卒中药物研发奠定基础。方法1.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以3-n-丁基-1(3H)-异苯并呋喃酮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1个目标化合物。以2-甲酰基苯甲酸为原料,经格氏化、硝化及还原,制备中间体3-丁基-6-氨基-1(3H)-异苯并呋喃酮,再经重氮化及还原,得到中间体3-丁基-6-肼基-1(3H)-异苯并呋喃酮。3-丁基-6-氨基-1(3H)-异苯并呋喃酮与阿司匹林、乙酰阿魏酸等发生酰化反应合成得到3个目标化合物I1-I3;3-丁基-6-肼基-1(3H)-异苯并呋喃酮与β-二羰基化合物反应合成8个目标化合物II1-II8。采用IR、1H-NMR和13C-NMR对结构进行鉴定。2目标化合物的初步生物活性研究:(1)抗血小板凝集活性研究以阿司匹林和NBP为阳性对照药物,用微量反应板酶标仪比浊法对所合成的11个衍生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研究。(2)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研究以维生素C和依达拉奉为阳性药物,采用H2O2-Fe2+氧化法评价II1-II5,II8等6个衍生物体外清除羟自由基(·OH)的能力。结果1.6-氨基-3-n-丁基-1(3H)-异苯并呋喃酮分别与阿司匹林、水杨酸及乙酰阿魏酸偶联得到3个目标化合物I1-I3,将丁苯酞和依达拉奉药效团拼合得到7个吡唑啉酮衍生物II2-II8和一个类似物II1。11个目标化合物均为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通过IR、1H-NMR和13C-NMR进行了确证。2.生物活性研究表明:(1)对所合成的11个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以ADP诱导兔血小板聚集,在终浓度100μmol/L,化合物I3及II6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高于阳性药物丁苯酞及阿司匹林,抑制率分别为I3(45.37%)>II6(43.46%)>阿司匹林(39.12%)>丁苯酞(33.40%),I3与丁苯酞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所合成的II1-II5及II8等6个化合物采用H2O2-Fe2+氧化法评价衍生物体外清除羟自由基(·OH)的能力。结果显示,在终浓度2mmol/L,化合物II4与II5的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55.68±2.23%及56.27±2.28%,清除活性高于阳性药物依达拉奉(34.81±2.50%),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外,化合物I3与II6表现出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II5与II4表现出较强的清除羟自由基活性。I3、II4、II5及II6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生物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