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周期长、投入资金多,政府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此背景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政府通过PPP模式向社会资本开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可以拓宽融资渠道,整合社会资源,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然而,当前中国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在PPP专门性立法、风险分担机制及融资监管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风险。因此,完善我国PPP模式的法律制度及监管模式、健全PPP项目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不仅可以为国家重大经济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更有利于化解政府债务压力和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构建现代财政制度,进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PPP模式是公法和私法融合的产物,涉及公共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诸多领域。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结合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相关基础理论,以经济法为视域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我国PPP融资的发展状况、现有法律规定及最新立法动态的考察和分析,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探寻能够充分发挥公、私营部门资源优势、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重困境的适当、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设计,以期丰富当前经济法的理论框架。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考察当前我国PPP融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风险,对PPP融资法律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并试图为我国PPP融资的法律规制提供适当建议,以期为我国PPP融资的优化完善提供智识资源。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立法和司法两个角度对我国现阶段PPP融资的法制建设现状进行考察,并与域外PPP融资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国内与国外在针对PPP融资的法律规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我们认为应当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及监管经验,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PPP法律规制道路。此外,文章还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对已经出台的涉及PPP模式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分析,探讨我国现有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以期助推我国PPP融资的规范化运作与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内容上,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有关PPP融资模式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写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作出说明。接着,简要回顾有关PPP融资模式的基础理论,明晰PPP融资模式的相关概念、分类和特征,剖析PPP融资模式的内外部法律关系,进而以图表形式阐述PPP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然后,对当前我国PPP融资模式法制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详细探究。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PPP融资模式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低迷徘徊、普及推广三个阶段。立法层次及效力较低、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各监管部门制定的制度和政策之间存在冲突,各方利益主体风险分担及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构成了我国PPP融资模式法律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当前我国PPP融资模式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PPP模式的相关原理及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从立法和司法两方面提出优化我国PPP融资模式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