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DV影像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为轴线,论述DV话语将弱势群体作为关照对象的成因及其演变过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以独立影人为标志的独立纪录片影像潮流。这类纪录片虽然不是用DV拍摄的,但却为后来的DV话语演变奠定了基调。独立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都在体制之外完成,纪录的人物通常是游荡于体制边缘的反叛青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正是那个时代不被社会常理所接受的弱势群体。通过独立影像,第一批独立影人对虚假与真实进行了重新界定,对纪录影像的技术和话语两个层面进行了革新,并逐步开创出中国化的纪实影像风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阶层分化,弱势群体也得以浮出水面。此时,以电视为典型代表的大众媒体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娱乐元素,弱势群体失去了话语表达渠道。DV话语恰恰弥补了这样的缺位,将被大众媒体忽略的弱势群体作为关照对象,客观上起到了一种话语式的正义补偿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DV影像话语的风格特征基本确立,弱势群体关照成为DV作品制作的一种自觉行为,新纪录运动也应运而生。新纪录运动将DV话语演变上升到理论高度,充分认识到DV作为一种纪录工具所特有的价值理性,“纪录精神”和“真实”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心议题。
然而,DV话语演变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悖论之中。DV话语的关照对象是弱势群体,但弱势群体自身却极少能看到DV影像或DV作品,其主要受众仍然是居高临下的精英阶层或中产阶级。最令独立影人和DV创作者困惑难解的问题是他们的作品对于改善乃至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和心理状况显得力不从心,或者根本无能为力。DV影像何去何从,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