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转型过程中,一项有益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改革在社会稳定时经常不能被及时施行,而当经济或政治情况恶化时,由此出现的危机常常能够成为一个契机,被拖延的改革在此时常常能够得以突破而被施行。本文拟从公共选择和利益集团的角度构建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为什么改革在稳定时被拖延而在危机时能够得以突破。改革政策的选择是社会成员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公共选择的结果,是利益集团间相互博弈的均衡。最后的均衡政策是利益集团、地方政府、中央决策者在各自利益目标下的选择。强势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保证自己的利益,通常会利用自己的经济及政治资源优势,以游说等方式影响地方政府的政治决策,借此抵制会损害自己利益的改革,因此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改革会被拖延。改革被拖延意味着在具有决策权的中央政府的允许下,既得利益集团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得到实现,而弱势利益集团的利益被压制。旧有的制度因缺乏效率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新的有效制度改革因被拖延而得不到实施,“制度僵化”的结果是经济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甚至可能是社会动荡,社会进入一种危机状态。维持政权稳定性是中央决策者所受到的最基本约束,当出现危机时,他们的行为目标由经济利益最大化转为公共利益最大化,中央决策者在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为化解危机维持政权的稳定,他们会利用掌握的政治和法律的决策权强制实施制度改革;地方政府面对中央决策者的强势措施,自身的行为选择也将发生改变,原本对强势利益集团的政策支持会逐渐取消;同时,利益集团为获取政策支持开展游说等活动的成本大幅增加,收益相对减少,原有的“成本——收益”均衡被打破,利益集团进行游说的意愿发生变化。在几个行为人目标及行为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原来无效率的制度均衡被打破,一个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的有效制度均衡被建立起来。就以上理论逻辑,本文建立一个包含利益集团、地方政府和中央决策者三方的博弈模型,模型中利益集团游说地方政府致使改革被拖延,而危机冲击下中央决策者、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利益目标和行动策略的转变使得改革得以突破。这一理论框架被转型中众多阶段或领域的改革所证实,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本文将使用这一理论框架及博弈模型对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进行分析。我国医疗体制自1985年正式改革以来,虽为中央政府减轻了不小经济负担,但所造成的看病难问题长期以来滋生出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旧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是痼疾缠身,但必要的深层改革因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受到阻碍而被拖延,直到近年,国内经济发展的艰难逐渐显现出来,在外部危机的影响下国内的危机带来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推动下改革得以突破,全面的改革被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