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的发展给目的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环境破坏等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与旅游者密切相关,与其寻找途径试图减少旅游者不当行为的产生,不如将重点转移到环境责任行为的激发与引导上来,从而推动旅游目的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研究以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为切入点,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概念内涵还不够清晰,其维度划分也存在分歧。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收集网络游记和访谈等文本资料,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将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划分成遵守型环保行为、消费型环保行为、节约型环保行为、主动型环保行为等4个维度,共包括14个测量指标。厘清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维度之后,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后果意识纳入到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并提出18条研究假设。之后,以八达岭长城景区为案例地开展正式调研,实证研究部分使用SPSS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等。借助AMOS22.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实证结果基本符合理论预期,共有16条假设通过了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后果意识与计划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后果意识对环境态度、主观规范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后果意识正向影响旅游者的遵守型环保行为、节约型环保行为、消费型环保行为与主动型环保行为。再次,明确了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即环境态度和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型环保行为、节约型环保行为和主动型环保行为,对遵守型环保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旅游者的遵守型环保行为、消费型环保行为、节约型环保行为和主动型环保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最后,提出引导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对策建议:培养旅游者积极的环境态度;合理干预旅游者的主观规范;降低环境责任行为实施成本;让旅游者感知到环境的脆弱性;建立环境行为的奖惩机制等。由此,本研究突破传统“管理规制”的发展路径,从引导旅游者自发的环境责任行为入手,构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
基于此,本研究以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为切入点,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概念内涵还不够清晰,其维度划分也存在分歧。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收集网络游记和访谈等文本资料,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将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划分成遵守型环保行为、消费型环保行为、节约型环保行为、主动型环保行为等4个维度,共包括14个测量指标。厘清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维度之后,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后果意识纳入到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并提出18条研究假设。之后,以八达岭长城景区为案例地开展正式调研,实证研究部分使用SPSS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等。借助AMOS22.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实证结果基本符合理论预期,共有16条假设通过了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后果意识与计划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后果意识对环境态度、主观规范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后果意识正向影响旅游者的遵守型环保行为、节约型环保行为、消费型环保行为与主动型环保行为。再次,明确了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即环境态度和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型环保行为、节约型环保行为和主动型环保行为,对遵守型环保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旅游者的遵守型环保行为、消费型环保行为、节约型环保行为和主动型环保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最后,提出引导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对策建议:培养旅游者积极的环境态度;合理干预旅游者的主观规范;降低环境责任行为实施成本;让旅游者感知到环境的脆弱性;建立环境行为的奖惩机制等。由此,本研究突破传统“管理规制”的发展路径,从引导旅游者自发的环境责任行为入手,构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