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积极鼓励企业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以面对越发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创新不仅仅关系到企业间的竞争,同时也关系到国家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由于企业创新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2008年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正是旨在通过政府的帮助提升企业的创新力,进而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实施会给企业带来政府补助、税收优惠、产学研合作、优先融资等便利条件,因此企业往往非常踊跃地申报高新技术。由于企业对于此政策的积极性,使得有些企业可能会有迎合性的创新动机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对于这样类型的企业是否可以有效利用政策,提升自我创新力,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呢?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对于企业的影响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而提出合理建议。本文在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相关意义后,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学者们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评价,同时也梳理了国际和国内关于政府干预创新的政策情况。在理论方面,主要采用的是公共产品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这四个理论具体分析案例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经济后果。在案例方面,本文主要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通过文本情感度、文本复杂度、文本相似度、寻租行为及非发明专利统计数这五个维度,综合评价分析KY公司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创新动机,在明确KY公司迎合性创新动机后,进一步通过财务指标法分析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复审对其创新绩效、财务绩效、财务风险、市场反应的影响。通过以上案例的研究,有以下启示:第一、KY公司为了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复审成功,会有较高的迎合创新动机,因此企业会做出一系列的粉饰创新行为,包括提高非发明专利数、向政府寻租、粉饰财务报告等等。第二、由于迎合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并没有真正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因此高企资质并不能真正提高其创新绩效。第三、迎合创新型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会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市场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财务绩效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偿债能力的提高,而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则要根据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来判断;同时,KY公司在发生两次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成功事件时,市场反应较好,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能给与市场较强信心。第四、迎合创新型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会有较大的财务风险,具体包括:税务风险、研发风险,这两种风险均会对企业现金流构成威胁。基于KY公司的案例,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规范中介机构、关注企业认定动机、调整认定标准,企业应考虑自身认定需求,谨慎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利用相关政策,提升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