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理论视野下民族山区学校布局调整研究——以凤凰县腊尔山学区为个案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u0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自开展以来在促进教育公平,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部分农村地区带来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农民经济负担加重、学生上学隐患增加等实际困难,此现象在民族山区更为明显。本文立足民族山区,开展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个案研究,力求寻找民族山区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的特殊性,以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满足其特殊性需求,同时为我国民族山区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提供参考个案。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从选题缘由、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理论与方法、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是田野点介绍,主要介绍了腊尔山镇的概况。  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腊尔山学区学校布局调整历程、现状以及其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重要特点,指出腊尔山学区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矛盾的产生,学校、教学点反复撤并与重建,民办小学的兴起与公立化三个重要特点。  第四部分阐述了腊尔山学区学校布局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出学区在当前分布现状下仍存在经济负重由政府向农民转移、学生上学安全成本的增加、加深了“空巢老人”与“农村留守儿童”程度等问题。  第五部分重点对腊尔山学区学校布局调整现状进行文化生态视角解读,主要从腊尔山学区学校布局调整重要特点形成的原因及腊尔山学区当前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两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第六部分是文化生态理论在民族山区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对策应用,重点强调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要合理运用文化生态理论,结合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等开展具体的布局调整工作。
其他文献
在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中,中国出现了送礼行为,当时的送礼对象不是人而是人们所尊崇的神。到国家建立后,统治者为了争夺地盘所产生的战争,导致了被征服者向征服者纳贡实物和奴
随着中国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向纵深发展,民族高校作为民族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温度计”,能直接或间接反映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西北民族地区高校
清水江流域是我国南方传统的人工营林区,自古盛产杉木等优质木材,同时也是侗、苗、汉等民族杂居的地区。因清水江水道的关系,这里较早受湘楚汉文化的影响,到明代中后叶,清水江中下游地区木材贸易兴起,因得益于地利,到清朝雍正时,锦屏的“三江”(王寨、茅坪、卦治)成了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到光绪中期,“三江”成为了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锦屏地区的林业生态环境历史以来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中,森林覆盖率一直都
计量检测是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的重要内容,其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品的质量起直接影响.在本案,笔者主要根据计量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浅析计量检测技术在质量监督工作中
“打廪”是廪嘎人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丧葬仪式期间一个特殊的环节,包括了跳排和唱廪歌两部分,是廪嘎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它是廪嘎人白帝天王信仰崇拜的仪式模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