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体外建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已成为研究MM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化学及MM治疗学的有力工具。自从1966年,Matswoka等建立第一株MM细胞株RPMI-8226以来,至今已建立了100多株MM细胞株。MM是浆细胞性恶性肿瘤,浆细胞是终末分化期B细胞,所以MM患者体内瘤细胞增殖指数一般很低,因此建立MM细胞株的成功率仍低达2-5%。至今,国内仅建立了三株MM细胞株,这些细胞株仅经过形态学鉴定,未进行进一步严格系统鉴定,而且已不能分泌M蛋白。近10多年来,对MM细胞起源一直存在很大争议。MM属于B细胞性恶性肿瘤,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经过V-D、D-J多样性连接、N-序列插入、体细胞突变等,使免疫球蛋白具有多样性,每一B细胞克隆都有其特异的VDJ基因序列。不同发育阶段的B细胞,其V_H基因序列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未经抗原选择作用的B细胞,其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突变呈随机分布,而经历抗原选择和体细胞突变的B细胞,其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突变呈不对称性分布,表现为互补决定区(CDR_S)和骨架区(FR_S)核苷酸突变类型不同:在CDR_S区,氨基酸替换性突变(R):氨基酸静寂性突变(S)大于2.9:而在FR_S区,R:S小于2.9。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一株MM细胞系CZ-1并初步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研究CZ-1细胞及98例M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V_H)基因,以明确MM细胞对V_H基因家族的取用,根据V_H基因突变特点,揭示骨髓瘤细胞起源。 目的 建立一株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CZ-1并初步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V_H基因家族的取用;根据V_H基因突变特点,揭示MM细胞的起源。 方法:由一例晚期MM患者(λ轻链型)的外周血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用液体培养法建立CZ-1细胞系;用瑞氏染色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确定CZ-1第二军 医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检测CZ-1细胞是否分泌单克隆人轻链,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Z-1细胞是否被EB病毒感染;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Z-1细胞的兔疫表型;用染色体G分带法研究CZ-1细胞的遗传学特征。以重链基因可变区基因家族(VHIVH6)特异性引物,用PCR法扩增骨髓瘤细胞系 CZ-l细胞和 98例 M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H基因片段,纯化后的 PCR产物和 pMD181载体连接并转化 JM109细菌,经克隆鉴定后,用末端双脱氧法测定目的DNA片段的序列并和其对应的胚系VH基因序列比较。 结果:CZ-1细胞在骨髓基质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做为饲养细胞或上述饲养细胞培养上清做为条件培养液时,可以持久增殖,CZ-l 细胞分泌单克隆入轻链,CZ-l 细胞培养上清和患者血、尿免疫固定电泳结果显示在同一位置出现入轻链单株峰;*B病毒阴性:*l1细胞在瑞氏染色下呈典型的原。幼浆细胞形态,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酸性磷酸酶染色(+),髓过氧化物酶 (.);细胞免疫表型为CD38+、CD56+、CD138”; 且高表达CD49d、CD54、CD44、CD58等粘附分子;不表达髓系及T细胞系抗原;B细胞系抗原只有*D10高表达,不表达*D19等:不表达CD40、CD40L、C095、C095卜;骨髓来源和外周血来源的CZ-l 细胞的免疫表型无明显不同,不同部位来源的CZ.l细胞,其重排的 V。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核型分析结果为 i(lq),sq”,13u”,i(17u),i(18u),州。删细胞对各V。基因家族的取用顺序为:V。3>V租>人4>\2>人5>人6;删细胞W基因互补决定区R:S等于9.67,而骨架区R:S等于0.87,而且随着疾病的进展,VH基因并不发生进一步的突变。 结论:从一例MM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同时建立了一株生物学特性相同的分泌人轻链的 MM细胞系 CZ-l。MM前体细胞在进行 VDJ基因重排时,对VH基因家族的取用和基因家族相对大小有关,MM细胞可能起源于己经发生抗原选择和体细胞突变的B记忆细胞或前浆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