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 EP)患者通过中药异位消方联合米非司酮方案的诊治,对两组2周治疗周期的短期治疗效果、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值下降的水平及下降到正常值所消耗的时间,盆腔包块缩小范围及消失所需时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对肝肾功能及造血功能的损害等情况进行临床观察:讨论活血消癥中药异位消方配合米非司酮对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疾病的作用机理及临床使用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药物使用根据。方法:对70例2015年04月-2016年02月河南省中医院妇科的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者,符合标准者纳为研究对象,随机将70例符合标准者分成2组,每组35例患者;治疗组中有1例因血β—HCG值快速升高改用甲氨蝶呤(MTX)+米非司酮二联杀胚方案,1例治疗过程中自行离院;对照组中2例因腹腔出血、包块持续增大行急诊手术,另2例因私人原因放弃,依标准剔除,故最终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患者。治疗组采用异位消方配合米非司酮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清晨温水送服米非司酮片50mg,前、后2小时均禁食饮水,连服3天;治疗组在按照上述方法服用米非司酮的同时服用异位消方并随症加减,一日一剂,早晚分服,1周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在用药后的第3、7、14天抽血监测β-HCG结果,B超每周检查1次。最终对两组的整体疗效、血β-HCG值下降的水平、妊娠包块缩小范围,血β-HCG值下降到正常所消耗时间、妊娠包块吸收的耗时、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肝肾功能及对造血功能的损害进行对比。结果:(1)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情况:治疗组为93.93%,对照组为74.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用药后第3、7、14天,治疗组监测血β-HCG(单位:m IU/ml)值分别为253.83±240.41、53.68±38.53、3.32±2.99,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365.82±253.42、118.28±138.70、15.63±27.3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服药后第3、7、14天分别比较血β-HCG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血β-HCG值下降到正常所需时间(单位:天)分别为13.85±2.10、16.03±3.58,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4)治疗组用药后第7、14天妊娠包块的最大直径(单位:mm)分别为13.43±5.78、5.88±4.17,对照组分别为14.03±4.09、7.55±3.38,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治疗组和对照组妊娠包块消失所需时间(单位:天)分别为19.73±6.65、25.74±8.92,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6)在服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前者为9.09%,后者为2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肝功及白细胞损害的出现率进行比较,治疗组为9.09%,而对照组为45.16%,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异位消方因其较强的活血化瘀、杀癥消胚作用与米非司酮的抗孕激素作用联合应用,可以快速杀胚、使血β-HCG值的快速下降,缩短异位妊娠包块缩小至正常所需时间、减轻对肝肾功能及造血功能的损害,是一种保守治疗未破损期异位妊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