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生存论的视角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123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力图从生存论的视角对课程知识的意义性展开研究。这一论题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前知识话语的勃兴与课程知识观的认同危机,知识社会中当代人知识性生存图景转变,以及教学实践中课程知识与学习者个体生存意义建构的背离。研究过程在理论、历史、实践等三个维度上展开。 第一章主要对课程知识意义性这一核心概念本身做了理论分析。首先在与相关概念的辨析中,我们确定了课程知识即指课程内容知识,它包括表现为间接经验的学科课程知识和表现为直接经验的研究型课程知识。并指出了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在于指向学习者的个体精神生成和生存意义建构。在此基础上,我们划分了课程知识意义性的三个层次:文本层面上的意义性、心理层面上的意义性、精神层面上的意义。其中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性又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课程知识不能成为规训、压制学生心灵、精神的异化力量,课程知识要为学习者个体生存提供一种意义框架。其次,从人的意义化生存和当代客观主义知识观的解构两方面分别论证了课程知识得以确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对课程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认识关系和意义关系做了区分。 第二章主要从历史的维度对课程知识意义性做了长时段的历史梳理。在东西方历史源头的轴心时代,课程知识的意义性得到了初步彰显,无论是中国历史上的孔孟时期,还是西方古希腊的三哲时期,课程知识都是指向学习者个体的精神生成。而到了中世纪封建社会,在中国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在西方随着宗教神学知识型的确立,课程知识的意义性逐步走向异化。近现代,受启蒙运动和科技理性推动,课程知识观呈现掌握、结构、忠实三个基本特征,课程知识意义性处在遮蔽状态,表现为课程知识与儿童之间逻辑关系的颠倒、课程知识文化意蕴的抽离、课程知识价值的功利化、知识教学过程道德性的忽视。当代,随着客观主义知识观的被解构,课程知识观呈现为理解、关联、创生三个基本特征,课程知识意义性受到关注,比如,力图统整知识教学中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联系的努力,不断追为课程知识意识形态性的努力,都体现了这一点。 第三章主要从实践的维度考察了日常教学实践中课程知识意义性缺失的突出表现。课程知识对学习者价值观念的规训,揭示了客观主义知识观下,课程知识的抽象化及其对学习者价值观念的规训;课程知识对学习者理性精神的规训,揭示了课程知识的权威化对学习者批判理性精神和质疑精神的压制和规训微观机制;课程知识对学习者语言的规训,揭示了课程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对学习者个体知识表达和本土知识表达的压制;课程知识对学习者身体的规训,则揭示了学习者求知过程中,身体所受到的规训和宰制现象。第四章主要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了走向课程知识意义性生成的教学实践的两点思考。首先是实现从科学认识论基础向生活认识论基础的转换,生活认识论具有浓厚的生存论意蕴,以此为基础的知识教学过程将成为学习者体验生活、理解世界、构建生存意义的过程。其次是回复教学的对话精神,体现对话教学精神的教学是一种理性的、德性的、解放的、意义共享的实践,在这种教学实践中,作为“类的精神”的课程知识与学习者的个体精神相遇,并在视界融合中,实现关照学习者个体生存意义建构的意义性。
其他文献
回顾中国“社会化”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体育社会化”始终是以竞技体育的改革为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单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我国竞技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社会体育的组织者、传播者、其作用的发挥对社会体育的进一步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都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
负面身体自我(Negative physical self,NPS)是指个体对身体的消极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控制,是从负面取向对身体自我的研究。目前,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极其盛行,而国内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个创意为王的时代,凡事的发展都需要用创新的眼光。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创新是为其发展的不竭力量之源。教育的改革需要将创新提上日程,只有以创新意识来改革教育制度中的弊端才能够使我国的教育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小学数学的教育当中,将创新意识渗透到课堂中,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是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课堂教学  好奇心是学生的一大笔财富,作为小学数
学习能力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追求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学习能力中应用效果的最大化,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团队学习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引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