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一体两翼,其本身及其相互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变化。自西汉以来,二者由互绌走向互融。就东汉一朝而言,儒道思想的变化概括来说即是儒道思想此消彼长:作为官方学术的儒家经学在经历了极盛之后逐渐走向衰落,而道家思想则与之相反,在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开始走向复兴。儒、道思想作为学术文化,是一种雅文化,与之相对的风俗文化则是俗文化,二者虽然是文化的两极但是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风俗文化更是作为与学术文化相辅相成的一种行为文化而存在。在统治者的政策导向和强力推动之下,学术文化则始终制控着风俗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东汉儒、道思想的此消彼长。首先,分析其历史原因。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此消彼长以及地位的转换,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谁能更好地适应政治统治的需求,谁便能占据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其次,论述儒家经学在东汉时期衰落的表现。东汉经学的衰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家学术危机,即经学日益神秘化和政治庸俗化,表现为荒诞、繁琐和日趋僵化;二是儒家思想信仰危机,即儒家学说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下降,世人对儒家学说产生质疑,文人学子多以浮华相尚,以趋势交游为先,儒学作为一种价值观受到质疑。再次,论述道家思想复兴的表现。表现主要有三:一是黄老政治思想的抬头。从光武帝“柔术治国”到东汉统治者对黄老学者的尊崇再到统治者的个人修养,无不显示着黄老政治思想的抬头。二是黄老养生思想的流行。上至皇帝贵族,下至文人隐士多以黄老修身。三是道家思想学术地位的提升。这在王充、王符和仲长统的学术继承和发展中表现的极为明显。第二部分论述了东汉儒、道思想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东汉学术文化对风俗文化的影响概括而言就是士人在行为方式上向道家的复归。具体而言,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由重仕进到尚隐逸的转变。士人的仕进热情有所下降,大批士人主动或者被动隐逸山林,致力于著书教授。二是由重名节到“贵生”的转变。在政治黑暗形势的压迫下,以李膺、范滂为首的东汉党人重视名节,与外戚、宦官势力奋勇抗争。之后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东汉士人的个体生命价值逐渐觉醒,人们从对名节的重视转为对生命的重视,名儒马融即为典型。其三是由讲名教到尚独行的转变。东汉后期,儒学日益式微,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纲常名教影响削弱,士人纷纷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独行之举见重于世,社会上兴起一股特立独行之风气。第三部分论述了东汉儒、道思想影响社会风俗的主要途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乡举里选。乡举里选作为汉代最重要的选举制度之一,由于其实行于民间乡里,推重名声、德行,所以极大的推动了东汉社会民间风气的改善。二是儒学教育。汉代的儒学教育又分为由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组成的官学以及私学和家学。不同的教育模式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推动了儒家思想地位的强化以及对社会生活全方位的渗透,引导着社会风尚的变迁。三是儒士阶层的社会示范效应。东汉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儒生,他们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推动了学术文化向风俗文化的渗透,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