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面铺装作为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除了具有基础使用价值外,其精美繁复的纹饰符号还有着极高的装饰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价值。扬州园林地面铺装纹饰是在扬州千年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华民族传统吉祥观念的作用下产生的装饰艺术符号。其所蕴含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跟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息息相关。 第一章主要对扬州园林进行概述。首先介绍了扬州园林的发展历程,将之分为起源、兴盛、停滞、复兴、黄金时代五个阶段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面铺装作为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除了具有基础使用价值外,其精美繁复的纹饰符号还有着极高的装饰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价值。扬州园林地面铺装纹饰是在扬州千年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华民族传统吉祥观念的作用下产生的装饰艺术符号。其所蕴含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跟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息息相关。
第一章主要对扬州园林进行概述。首先介绍了扬州园林的发展历程,将之分为起源、兴盛、停滞、复兴、黄金时代五个阶段分别论述。接着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述扬州本土文化要素对扬州园林的整体影响。
第二章先简要论述了扬州园林地面铺装纹饰的历史起源,接着笔者寻访搜集了扬州市内目前保存现状完好的园林,如个园、何园、汪氏小苑和瘦西湖风景区内的地面铺装纹饰,按艺术形态将之纹饰分类,进一步重点探析这些纹饰的文化寓意。
第三章以装饰审美的角度出发,从表现形式、情景呼应、表意手法三方面对扬州园林地面铺装纹饰的意蕴呈现进行分析。归纳其共同的艺术特征,探究这些表现手法背后蕴藏的装饰艺术内涵。
第四章主要从精神文明典范的树立和传统文化的延续这两个角度对扬州园林地面铺装纹饰的传承价值进行论述。以此呼吁人们重视对扬州地面铺装纹饰的传承和发展,努力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扬州园林地面铺装纹饰不仅仅是园林中的一项要素,它是扬州园林的所有者和造园者自身观念、愿望和审美的物化呈现,是扬州本土地域文化作用下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延续和积淀。扬州园林地面铺装纹饰是本土文化创新再运用的优秀案例,对于当下的现代园林设计和其他文化艺术创作有着极强的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禹之鼎,清代康熙年间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在他的绘画艺术中,以人物画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本文以他的人物画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作品的题材、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部分,探讨禹之鼎的生平与交游。笔者首先大致勾勒出禹之鼎的生平,其次重点探讨了禹之鼎与徐乾学、王士祯、王晕、高士奇、翁嵩年五位核心人物之间的交游,这些人物对禹之鼎画风及绘画声誉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部分,对禹之鼎人物画的题
扬州刺绣有着自身独特的针法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手工艺的技术之力,得之于“工具在手”和“功力在身”,针法即是扬州刺绣关键的工具与功力。扬州刺绣逐渐以欣赏品的形式延续,以仿绘画的方法呈现于世人眼前,其针法也随之演绎出新的精彩。 本文主要以扬州刺绣针法为研究对象,试图对针法进行详细梳理和具体分析。第一章,以针法为主线,以文字和分解图示的形式对其进行论述;理清扬州刺绣南北两区之间的
婴戏图是中国美术史上专门用以描绘儿童的图像,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研究以及儿童教育发展的深入,儿童群体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对象,婴戏图也成为人们探索中国古代儿童生活的重要资料,对婴戏图的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在中国美术史中,婴戏图一直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社会发展中各类因素的影响,婴戏图并不总是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极为繁盛的时期,也是艺术
至清代,无论是山水画,还是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扬州都达到一个发展高峰。山水画与园林艺术,作为同一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不同艺术表现形态,都体现出中对于自然的向往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当中,画家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师法自然,进而借自然寄情写意,形成了系统的山水画创作章法。由于园林与山水画在中国文化背景与艺术创作理念上的共通,使得山水画章法对园林的创建产生了互融的艺术影响。清代扬州园林也不
中国的漆器艺术体系博大,技艺精深,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先民的巧思巧艺。扬州漆器在中国漆器艺术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百宝嵌作为漆器的工艺形式之一,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就已崭露头角。扬州漆器百宝嵌在明代周翥的创造下,通过江千里、“扬州工”以及卢葵生等工匠大师的传承,于清中期盛极一时,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工艺形式逐渐衰落。 本文第一章概括扬州漆器百宝嵌的起源与发展,为阐述清代扬州漆器百宝嵌的工艺特点
石涛,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清初“四僧”之一。他在绘画方面,反对一味临摹传习前人,提倡艺术贵在独创的精神,注重“师造化”。他经过了大量的游历与写生,认为自然是山水画写生的源泉,也总结了很多的绘画实践经验,并在晚年撰写了绘画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其中提出了一些著名的绘画理论,如“一画论”、“尊受论”、“蒙养与生活”等,对后代画家的绘画理论发展和创作都具有指导意义。但长期以来,学术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处在一个“新旧”碰撞、动荡、变革的时期。此时,李可染带着画笔走向自然,以实际行动带动了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他亦成为20世纪中国画革新实践中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而李可染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与他两次入蜀经历都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叙述李可染的两次巴蜀经历和革新山水画的艺术实践,重点研究了两次巴蜀经历对其山水画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对李可染入蜀前的艺术
晚明清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闺阁画家参与绘画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闺阁绘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在进行绘画创作时,闺阁画家通常采用向内审视的观察角度,细致地留意闺阁环境中的花鸟草虫和闺阁生活中的平凡细微场景,并通过她们擅长的母性题材、爱情题材和闺阁生活题材表达着女性对于艺术和人生的思考,这一时期的闺阁绘画开始显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特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影响已经逾越了文学领域。他以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成为了唐宋之后文人士大夫在遭受失意时的精神偶像。长期以来,士人们在读陶、咏陶中推崇陶渊明,艺术家们则以绘陶的形式寄托情感。陶渊明题材绘画在艺术领域反复出现,且该题材呈现出画家们不一样的审美趣味。陈洪绶作为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创作过的画种多样。通过文献考证,陈洪绶的绘画作品中蕴含浓厚的陶渊明元素。以往关于陈洪绶的研究集中于
中国自“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艺思潮,对整个时代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不仅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西方的文化艺术。当时大批中国的知识分子发表了关于“革新”的理论。如梁启超“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又有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之说,中国美术在激荡的社会环境中也展现出不同的发展道路。 20世纪初,为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