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2005年底《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可见,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这一重要方面的改善和加强。本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背景下,从农村公共产品基本理论人手,综合运用公共财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区域协调发展及国民待遇的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等,坚持规范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并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的历史演变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并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变迁、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主体、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渠道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与实施方案,最终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从农村公共产品的理论分析入手,阐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分类、性质和提供方式以及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为全文打下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研究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并且从资金筹集机制、需求表达机制和供给决策机制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初步呈现供给主体多元化趋势,但是与人民公社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划分不合理,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体制外供给,“自上而下”的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等。这些制度性缺陷导致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扭曲,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差异大,呈现“二元”状态。再次,以安徽省为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和农村社会保障的等角度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最终指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均不足这一严峻的事实。紧接着本文总结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探析,并且分别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设想、供给主体和供给渠道的设计以及供给制度创新方面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进行了重构。最后,本文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几点政策建议。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三个观念;加强组织领导,突出乡镇机构改革;发挥财政对农业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和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信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