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政局急剧变化的历史关头,中间知识分子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掀起了一次参政议政浪潮。以上海的一批高校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在上海创办《时与文》杂志,他们高举中间路线的大旗,成为第三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那个激情的年代,他们有着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最终以对新政权的认同为终.论文以《时与文》周刊为研究对象,考察杂志的概况,分析杂志群体的共同特征和他们的言论。 第一章《时与文》简介,介绍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以及内容的简要分析,以期对杂志的出版时间、发行范围、内容的版块构成、文章的种类数量、热点问题和杂志宗旨等问题有一个明了的认识。《时与文》1947年3月在上海创刊,程博洪为主编,周天行、汤德明等为编辑,施复亮、张东荪等为主要撰稿人;杂志面向全国发行,并发行航空版;杂志以社会时评类的专论为主,以“进步、独立、理性、坚定”为宗旨,对中间路线、内战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时与文》群体以杂志为平台表现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章《时与文》群体分析,对杂志撰稿人群体进行分析。通过对他们的年龄结构、职业、教育、政治立场、大教联背景等分析展现出他们的具体形象,探求他们的共同特征。该群体基本上届于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大都有着现代大学教育的背景和缺乏留学经历的本土背景,职业大都是大学教授,持有中间偏左的政治立场,同时在其背后可以看到大教联这一组织的存在。大教联是中共领导的地下组织,具有大教联背景的作者构成了杂志群体的核心。 第三章中间路线的讨论,对中间路线的讨论进行分析,了解这次讨论的缘起和中间路线的内容,把握他们的政治主张;分析这次争论的重点并对争论进行评析,中间路线有何价值和合理性。在内战升级后,为探求中国的出路,知识分子展开了中间路线的讨论,施复亮、张东荪等中间路线派与伍丹戈等反对派就中间路线是否有存在的可能进行论争:“调和国共”、“兼亲美苏”和建立“联合政府”是施复亮中间路线的主要内容,在国共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施复亮、张东荪等中间路线的实践模式是东欧型的新民主主义模式,具有左的倾向,它与《观察》和《新路》所倡导的中间路线展现出中间路线的左、中、右三种不同的倾向。 第四章知识分子的任务及出路的讨论,对知识分子的任务及出路的讨论进行分析,了解讨论的内容,明了知识分子发生的思想和立场的转变。杂志群体通过对《新路》的批判,对中间路线进行批判,表明对中间立场的放弃,同时强调自我改造,通过自我批判,强调知识分子的向下,表明同人民(中共)站在一起的政治立场,以适应新的政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