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肿瘤治疗技术中,放疗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约有70%的肿瘤患者在疾病的某一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因此提高放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放射性增敏剂是临床上常用的提高放疗效果的方法。然而,传统的放射增敏剂如铂类、硝基咪唑类、紫衫类等药物,存在毒副作用大、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不强、难以在肿瘤内维持有效药效浓度等缺点,所以急需一种能够有效靶向肿瘤组织、毒副作用小、靶部位增敏治疗效果好并且能够减小周围组织损伤的放射增敏剂。金纳米颗粒作为高原子序数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能够进行放射性增敏治疗。同时,核素标记后还可以用于核医学成像,实现治疗的动态监控。但何种尺寸金纳米颗粒的体内行为最优,在靶部位能够富集最多,成像、治疗效果最好,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因此,本研究在制备不同尺寸金纳米颗粒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核素锝-99m(99mTc)的标记、钆(III)标记和靶向肿瘤新生血管小肽(RGD)的修饰,评估不同尺寸金纳米颗粒放射性增敏治疗疗效。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靶向肿瘤新生血管不同粒径金纳米探针的构建;探针细胞特异性及体内肿瘤靶向行为研究;靶向探针肿瘤放射性增敏疗效评估;I-125核素标记金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内放疗疗效评估。主要结果和结论:(一)成功的制备出了30nm、50nm、80nm的由核素锝-99m、钆(III)标记和RGD小肽偶联的靶向肿瘤新生血管金纳米(RGD@AuNP)靶向探针。这三种粒径的金纳米探针稳定性良好,且均具有良好体内生物学行为和肿瘤靶向性,能够特异靶向αvβ3受体,进行肿瘤放射性增敏治疗、SPECT/CT和MRI成像。其中30nm探针的成像效果与治疗效果最佳,有极大潜力成为用于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新型探针。(二)成功制备了30nm、由核素I-125的标记和RGD小肽偶联的靶向肿瘤新生血管金纳米靶向探针(125I-RGD@AuNP),该探针能够特异在肿瘤内部聚集,实现肿瘤内放疗和放射性增敏协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