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分工理论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学中还是唯物史观中,甚至在整个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马克思在对以往哲学信仰清算的基础上,建构了唯物史观理论。而《资本论》只是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运用。这样一来,分工只是由于讨论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时才研究的问题,而忽视了分工理论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意义,实际上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发展体现着其哲学思想的变化过程。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以往学者们对分工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分工与生产力的关系以及分工与异化关系而展开,本文认为,这是基于生产逻辑的视角对分工理论的研究,而事实上马克思的思想中是有一个逻辑的转变过程的,即从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的转变,因为如果只是从生产逻辑出发来理解分工理论,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就与斯密的分工理论毫无差别。只是在资本逻辑中,马克思对社会分工与工场手工业进行了区分,意识到资本主义分工的历史性,才使得分工对于资本生产的意义得以彰显。因此只有意识到马克思分工理论从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的转变,才能真正揭示分工的哲学意义。马克思在批判性的继承前人研究分工理论的成果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工理论。首先,马克思通过分工走出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循环论证的理论困境。其次,马克思在对分工双重逻辑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分工与社会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将分工理解为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素。另一方面,将分工理解为私有制的同义表达,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理论。再次,由于劳动分工历史性视角的出现,马克思对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做出区分,才使得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真正的超越了古典经济学。从生产逻辑的分工转向了资本逻辑的分工,分工的资本增殖功能才真正的显现。最后,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趋势,在消灭资本主义特有的强制性分工的基础上,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其他文献
<正>湖塘桥中心小学,成立于1975年,她的校史也并不长。十二年前,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这十二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湖塘桥中心小学跨越发展的十年。十二
会议
本文积极探讨改进双分裂导线走板,在牵引导线的同时可以同时利用双分裂导线的走板和导线的三轮滑车带牵引一根另一相线的牵引绳,达到减少通道砍伐宽度、减少人工展放牵引绳的数
在自来水管网工程中,管道施工是重点,施工的质量对市政管网的正常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应对管道施工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在自来水管道施工中,提高施工的技术水平,是保证管道
文中从船舶抗风能力与气象风级关系分析了气象风级对船舶稳性的作用和船舶抗风能力的特点,分析了船舶的抗风能力可以通过转换以气象报的风级当量来预估的可行性和可信性,同时
在英语教学中确立学生的立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强化学生的立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财政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非线性效应是中国城乡二元社会背景下的特有研究命题之一,科学探究这一问题不仅能为客观评价我国财政政策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后经济危机时代
田庄煤矿2煤属薄煤层软底硬顶,在对沿空留巷技术探索和实践中,实现了薄煤层开采的高产高效,降低万吨掘进率、解决了接续紧张的问题、提高了薄煤层矿井的效益。
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的历史写作本身是通过叙事构成的,叙事的过程也是选择、建构叙事结构的过程。历史存在于叙事之中,对历史的分析阐释即是对历史叙事的分析阐释。具体的历史
现行的初中教材(JEFC)是人教社根据新课程精神,在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基础上,组织中外专家和一些资深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较大修订而成.新教材贯彻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注重学
期刊
一、确立"价值感"的自觉现在很多中学教师缺乏"校本教研"的主动性,把"校本教研"当作是额外的、沉重的负担来看待.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价值感的缺失,通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