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过去的建筑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产业、速度型产业和粗放型产业于一体的传统产业的代表。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筑业自身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也面临着全面的、根本性的转变。与行业整体规模不相符的建筑行业生产效率低下问题成为当下热门话题。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我国建筑业发展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其研究对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中观视角出发,通过比较完整的历史时间序列,测定和评价了我国内地省域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首先,在论述了国家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和劳动生产率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行了回顾,从动态角度分析了其演化过程和特征。其次,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回顾,对影响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一方面,应用数量经济方法,从投资结构和效率重点阐述了建筑业资本投入重要性,从劳动力投入数量和受教育程度分析了建筑业劳动力的现状,从科技基础、科技投入和产出、技术装备三方面,对建筑业技术与科研投入状态进行测度。另一方面,分阶段建立了我国1996~2002年、2003~2012年建筑业各省域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三个影响因素在不同阶段地区间水平差异和增长推动因素的变化。本文主要结论有:(1)我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经历了1991年~2001年跌宕变化时期和2002年~2012年稳定增长时期,并表现出增长趋势稳定、阶梯状增长和政策反映灵敏的特点。(2)各省级区域劳动生产率阶段性发展,1996~2002年其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3年以后,东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仍然处于平均先进水平;中部地区后来者居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后期发展水平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增速不明显,整体仍然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3)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与初始劳动生产率水平呈负相关性。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各省域建筑业发展较晚,但具备了后发优势,其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地区。(4)我国各省域建筑业发展阶段不同,其劳动生产率增长方式也随之变化。2002年以前,东部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方式是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中、西部主要依靠资本深化。2003~2012年,东部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推动因素为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劳动力投入对其影响作用不明显;中部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而西部地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资本深化,其次是劳动力的投入,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明显。我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动力路径为:劳动力投入→资本深化→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