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初期的大乘佛教。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大量的佛教经典中,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其作为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主要内容是佛陀和须菩提之间的对话,可谓佛教经典之一。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汉末(202-220)和三国时期(220-280)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愈加重要,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备受世界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海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推动中国佛教文化走出去,则离不开佛教经典的英译,其宗旨是能够使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以源语文本为基础的翻译行为的一种。译者必须遵照目标文本的一些原则进行翻译。当然,对于同一文本,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亦有别。《金刚经》最初是梵语本,后被译为中文,目前已知的汉译本有六种,以鸠摩罗什的汉译本最为流行。资料记载,西方较早的《金刚经》英译本即是以鸠摩罗什汉译本为参照的汉译英本,而在西方广为流传的汉译英本也大多是以鸠摩罗什汉译本为参照。故本文所选的两个《金刚经》英译本,均是以鸠摩罗什汉译本为参照,其作者分别是塞缪尔·比尔(Samuel Beal)和查尔斯·穆勒(A.Charles Muller)。本文旨在从词(lexical level)、句(syntactical level)两个方面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译本各自的特点,总结两译本所分别采用的翻译技巧,并探究两译本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塞缪尔·比尔的英译本多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增译和省译内容较多;对于一些佛教术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1)梵语,(2)梵语+英语,(3)英语;文内注释和脚注较多。查尔斯·穆勒的英译本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基本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形式和句序;对于一些佛教术语的翻译,有以下两种形式:(1)梵语,(2)英语。究其原因,主要是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译本差异。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两译本的特点和所采用的翻译技巧,总结出以下佛经翻译技巧:对于佛教术语的翻译,可以有两种形式:对于文中出现次数较多、使用较为频繁的佛陀名、地名、人名等等,可使用“梵语”表示;而其他术语可采用“英语+注释”的形式,注释建议多使用脚注;直译意译相结合。本文分析研究出的佛经翻译特点和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可以对以后的《金刚经》的英译研究,以及佛教典籍英译有实际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