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被称为是“第四媒介”,已成为当今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媒介,素养学者W.JamesPotte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对媒介的影响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媒介传播效果对人们的影响就象天气对人们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作为文化的使者和信息的纽带,网络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阶段,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网络的平等性、快捷性、交互性、虚拟性等契合了大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一网情深”。在高校校园中,网络媒介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相互交流、结交朋友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成为他们新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网络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学习生活,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学家已将网络等大众传媒介作为除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外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延展了大学生的信息空间,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情感特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能力方面较弱,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与格局,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刻不容缓。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们了解、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获取、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素养教育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三是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网络素养是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新的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信息时代给广西高校素质教育提出的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我国南疆,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广西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水平不高,教育硬件设施不足,网络素养教育滞后,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严重,提高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对于增强广西高校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广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所涉及的教育学、传播学、心里学等相联系的理论进行阐述,梳理了国内外网络素养教育,实证研究了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因素,提出提升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有效对策。 本论文共分为七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说明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当前国内外网络素养的研究综述。阐述了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概况。 第三部分是研究的理论支撑。包括理论指导: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青少年德育观;理论借鉴:心理学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传播学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大众传播受众理论”、“Berlo的SMCR传播模式”、教育学的杜威的“建构主义理论”等。 第四部分界定了与大学生网络素养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并重点分析了提高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意义。 第五部分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剖析了当前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第六部分是提出了提高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策略,并希望以此建立一个立体的网络教育系统。 第七部分是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