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探讨高分辨率MR成像对兔AS病变、斑块成份的诊断价值,研究AS病变不同时间点的MR影像学特点,初步探讨MR对监测AS进展与转归的价值;
2.通过对人离体颈动脉血管壁MR成像,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AS斑块的稳定性,定义MRI的斑块不稳定特征;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临床,探讨MRI定义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评价血管壁高分辨率MR成像对斑块稳定性评估的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
1.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为A(4周)、B(8周)、C(12周)三组,对照组相对应地分为A<,0>、B<,0>、C<,0>三组,每组保证至少有6只动物实验成功.实验组以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内膜+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AS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给予普通饲料喂饲.动物分别于术前、术后第4周末(A、A<,0>)、8周末(B、B<,0>)、12周末(C、C<,0>)时,行腹主动脉高分辨率MR成像和超声检查,称体重、查血脂,然后处死行病理学检查.将MR图像、超声图像与横断面病理切片匹配,进行同层面对照比较,分析血管壁形态、斑块成份、管腔狭窄程度等.
2.取人类新鲜尸体颈动脉标本20根,采用小型相位阵控线圈,行高分辨率MR检查.所有标本MR检查后,同层面行组织学切片以及CD68、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a-actin单克隆标记抗体对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病理将所有斑块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两大类,分析五项MR图像指标即斑块表面纤维帽厚度、脂核面积占斑块面积百分比、血管管腔狭窄率、有无出血/血栓形成以及斑块内钙化大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此Logistic回归方程运用到30例临床卒中患者颈动脉MR图像分析中,计算卒中侧与非卒中侧斑块不稳定概率的差异,以及MR定义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对发生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
结论:球囊机械损伤内膜加高脂饮食,能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为研究AS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3.0T高分辨率MR成像对斑块诊断及斑块成份非常敏感.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可以实现对AS的演变、斑块进展的跟踪,并可用来监测治疗疗效及判断预后。人类新鲜尸体的颈动脉斑块CD68和Actin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及平滑肌细胞减少是斑块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反之,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数量能帮助斑块的稳定性评估。病理上按病灶危害性将斑块分为不稳定和稳定两大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明了血管壁高分辨MR成像可以实现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估.结果初步运用于临床,证实了MRI定义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