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太平洋海山区是全球富钴结壳最富集的区域,本文对该地区7座海山的8个样品进行分析,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对研究区的样品进行研究,取得如下认识:1.中西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以水成成因为主,个别海山上出现混合成因结壳。作为富钴结壳中的主要元素,Mn与Fe一般构成此消彼长的反相关关系;但MP3D22样则展示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现象:新生代之前,在早期形成的结壳圈层中Mn和Fe呈明显正相关,反相关关系的出现则须推迟至45Ma之后。这一情况暗示,中生代后期富钴结壳中的Mn和Fe的来源可能均以内源为主,始新世之后的Fe可能主要来自陆源输入,而Mn依然以内源为主。2.精细的Os同位素年代学表明,研究区富钴结壳样品的187Os/188Os分布特征基本服从太平洋地区的演化样式,可以据之构建样品生长-间断的年代框架。其中,西侧麦哲伦海山的MS-1样始发育于56Ma,在53Ma发生沉积间断,直到晚始新世即~36Ma复继续生长,一直延续到当代;而偏于太平洋中部莱恩海山群的MP海山的MP3D22样则发育于距今72Ma的白垩纪晚期,在65Ma即中新生代界线附近产生间断,在晚始新世即~38Ma恢复沉积,在早渐新世即~28Ma停止生长,裸存至今。上述两种生长-间断模式与已知的各种模式均存在一定差异,反映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其缘由有待深入分析。3.富钴结壳样品中的Os同位素变化明显受控于陆源物质对太平洋的输入,187Os/188Os随生长层的波动不仅具有年代学意义,同时也反映海洋环境的深刻变化。始新世-渐新世界面附近187Os/188Os的不断升高反映出亚洲大陆对太平洋沉积物质的影响增强,可能与东特提斯海道的彻底关闭改变了北太平洋的环流模式以及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存在较密切的关联。4.富钴结壳MS-1样的古海洋学研究表明,56Ma左右时,陆源输入较少而海底火山活动频繁,结壳生长速率较慢但品位较高。25Ma左右南极底层流退缩,导致对氧与成矿物质的传输速度减弱,结壳生长速率进入最慢期;从15Ma开始,随着太平洋环流与南极底流的加强,陆源物质输入增加,结壳生长速率明显加快,但品位亦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