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场仿真实验的人工鱼礁规模效应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84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牧场作为近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转型的新动力,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海洋牧场主要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随着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国家规定用渔油补贴经费建设的海洋牧场中人工鱼礁建设资金比例大于等于70%,因此人工鱼礁作为海洋牧场建设重要且必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投放量逐渐增加。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在保证人工鱼礁达到建设效果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减量增质提效”的建设策略,提升人工鱼礁绿色发展水平。实际中,人工鱼礁投放量不足则无法达到海洋牧场建设目标进一步影响建礁效果;投放量过多则人工鱼礁相互遮蔽,不仅影响人工鱼礁作用的发挥同时造成经济浪费;人工鱼礁建设模式不合理同样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出现经济浪费与“用海污染”,因此,如何合理规划人工鱼礁投放量与建设模式成为实现经济—高效人工鱼礁建设的关键环节。本论文以人工鱼礁发挥功能效应的基础路径—流场效应作为衡量人工鱼礁建设效果的参量,以流场效应参量为评价指标对不同建设规模人工鱼礁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对人工鱼礁建设效果做出评价,同时其效果评价定量分析又反向支撑以流场效应为评价指标的人工鱼礁优化模式规划建设中。本文旨在以人工鱼礁建设目标与建设模式为出发点,分别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人工鱼礁规模指标和流场效应评价指标,为人工鱼礁建设与评价提供明确切入点,并对多种建设模式人工鱼礁流场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建立各流场效应评价指标的人工鱼礁规模效应模型,进一步提出以上升流效应为标准的最优单位鱼礁建设模式选择流程,为以流场为目标的人工鱼礁建设提供科学、可行的规划依据。首先,本研究以流场仿真实验方法为手段获得交叉型礁体均匀与非均匀布设模式以及大字型、米字型、回字型、框架型与实体型5种不同礁体结构的单位鱼礁流场基础数据,基于城市风道规划标准,综合数值实验过程单位鱼礁布设模式条件,首次提出代表单位鱼礁规模的两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人工鱼礁相对投放量、布设间距、迎流面相对长度、单位鱼礁平均相对高度及最大相对高度、鱼礁迎流面角度、迎流面面积比、单位鱼礁相对水深高度、单位鱼礁长宽比、目标速度比以及代表礁体特征指标的空方体积比、透空率和迎流面相对截面积,二级指标分别为单位鱼礁容积率、投放密度和围合度。同时提取出代表流场效应的特征指标,包括空间范围指标和强度指标,空间范围指标包括流场相对体积、鱼礁单体效率、相对长度、相对高度、相对面积及相对面积高度,强度指标包括流场相对体积效率、平均相对速度和最大相对速度。其次,基于以上指标参数,对交叉型均匀布设模式人工鱼礁流场效应进行研究,定量分析各人工鱼礁建设指标下流场特征指标变化情况,提出以上升流效应为标准的最优单位鱼礁建设模式选择方法,并建立均匀布设模式下流场效应指标的人工鱼礁规模效应模型,讨论人工鱼礁不同建设环境下的作用效果及基于不同环境的优化建设模式。结果表明,单位鱼礁最佳投放量为4×4的模式下432空m3,既满足单位鱼礁量要求,鱼礁作用效率较高。所有布设模式中,2.0~3.0倍布设间距,上升流相对体积最大,0.5倍间距鱼礁单体上升流体积效率最大,1.5倍间距下背涡流相对体积与单体效率最大;布设间距为2.0倍时,上升流与背涡流相对面积最大;1.0倍间距背涡流相对长度最大;以单位鱼礁为基本单位、目标速度比大于与小于0.1倍时上升流相对体积效率最低标准依次为45%和78%,背涡流相对体积效率最低标准为55%;分别以上升流和背涡流相对速度为建礁目标,最适布设间距应分别为小于等于2.0倍和大于等于1.5倍。上升流与背涡流体积效应模型分别为:上升流体积模型为Vu=Tra×(5.78 e-0.003 Tra+0.025 Ld3-0.173 Ld2+0.124 Ld+181.35 Ru2-61.827 Ru-0.165 vi2+0.368 vi),背涡流体积模型为 Vb=Ru×(0.017 Tra2-0.85 Tra-Tra(0.295Ld2-1.453 Ld)+18.809 Ru2+2.692 Ru+11.939 vi2-12.329 vi)。再次,同样基于交叉型人工鱼礁、以流场效应作为人工鱼礁建设效果的主要评价因素,根据人工鱼礁实际投放海域背景特征的变化,同时借鉴陆地城市房屋建设模式特征,设计不同高度差、高度比、长宽比、迎流面角度和交叉型5种不同类型单位鱼礁建设模式,分别对5种建设模式的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特征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建立流场体积规模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当选择高度差型单位人工鱼礁,迎流面高度越大,上升流效应最强,背流面相对高度越大,背涡流效应越强;当单位鱼礁相对高度为水深的1/8时,上升流效应较强,当单位鱼礁相对高度与水深比为1/10时,背涡流效应最强;单位鱼礁迎流面相对长度越大,上升流效应越强,背流面相对长度越大,背涡流效应越强;当鱼礁迎流面与来流向呈45°时,上升流效应越强,当鱼礁迎流面与来流向呈90°时,背涡流效应越强;当单位鱼礁为交叉模式布设时,布设间距为1.0倍时,上升流效应越强,当布设间距为1.5倍时,背涡流效应最强。对包括均匀布设模式下的6种不同建设模式鱼礁单体效率进行分析表明,迎流面角度型单位鱼礁上升流体积效率最大;交叉型单位鱼礁上升流面积效率最大,高度差型面积效率最小;交叉型单位鱼礁上升流高度效率最大,高度差型效率最小;交叉型与均匀型单位鱼礁上升流速度效率最大,高度差型最小。角度型单位鱼礁背涡流体积效率最大;长宽比型与角度型单位鱼礁面积效率较大,高度差型最小;背涡流长度与速度效率分布均匀,除高度差型单位鱼礁为效率最低外。上升流与背涡流流场体积效应模型分别为:上升流体积模型为Vu=Hm×(0.247 Hm×Ru-1.772-0.012 Ah2+1.229 Ah-725.518 D2+192.204 D+50.193 VrU+77.234DTU-116.733 EdU),背涡流体积模型为Vb=Hm×(407.7 Ru2-171.43 Ru+RfU(0.03 Ah2+4.448 Ah)-142.013 VrU-24.137 DTU-10.291 EdU)。最后,选择目前广泛使用的大字型、米字型、回字型、交叉型、框架型5种鱼礁单体,分别研究均匀布设模式下礁体自身结构特征对流场效应影响规律,为具代表性增加对实体型单位人工鱼礁的分析,进一步建立结构差异型单位鱼礁的规模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流场效应规律提出礁体结构特征指标分别为:鱼礁空方体积比、透空率及迎流面相对截面积。上升流与背涡流流场体积效应模型分别为:上升流体积模型为 Vu=0.448 Ru-1.679-Cp(29.868 Cp-6.921)+Rsa(56.18Rsa-35.42),背涡流体积模型为Vb=Ru(1830 Ru-128)-Rv(95 Rv-105)+Cp(138 Cp-154)-Rsa(418 Rsa-180)。最后基于流场体积效应模型提出以流场体积为依据的礁体结构参数选择建议,以上升流相对体积最优为建设依据时,鱼礁透空率建议取值越大越好;建议当迎流面相对截面积小于0.795时,迎流面截面积取值越大越好,当大于0.795时,迎流面截面积取值越小越好;建议避免选择相对截面积为0.452的鱼礁结构。当以背涡流相对体积最优为选择依据时,建议当空方体积比小于0.452时,空方体积比取值越大越好,当空方体积比大于0.452时,空方体积比取值越小越好,建议优先选择空方体积比为0.452的鱼礁结构;建议当透空率小于0.476时,透空率取值越小越好,当透空率大于0.476时,透空率取值越大越好,建议避免选择透空率为0.476的鱼礁结构;相对截面积建议取值越大越好。本研究结果为对人工鱼礁流场评价提供新思路,对合理选择建设海域鱼礁结构、规划人工鱼礁建设模式提供新方法。
其他文献
研究甘薯全粉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及对面团特性和馒头品质的影响,为甘薯主食化可行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结合动物实验和添加甘薯全粉的馒头适应性评价实验对甘薯主食化可行性
钛合金由于其自身优良的力学性能在航天航空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刀具表面出现的大量粘结现象,导致刀具磨损严重,大幅缩短刀具寿命。为了改善
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在修复镉(Cd)、锌(Zn)污染土壤方面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但收获后的鲜样含有大量重金属,需要对其进行处理。目前最经济快捷的方式是将伴
温度是影响牛奶、肉类、鱼类和蔬菜水果等易腐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最重要的环境的因素之一,易腐食品的卫生、营养、感官品质下降和变质很大程度取决于时间和环境温度。时间温
在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下,物流业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已经非同小可,良好科学的物流体系和物流的管理模式将更大程度上推动国家的强盛,也更有助发挥中国在全世界供应链体系中枢
针对过渡金属硒化物在锂/钠离子电池中存在循环性能差、倍率性能差等问题,本文分别以FeS1.6Se0.4、FeSe2和MoSe2为研究对象,通过掺杂、复合、纳米化的改性手段,提高了上述过
本课题通过理论研究、现场调研、场景模拟、实验测试、定量分析、主观评价等方法,对雾环境中的影响物体可见度因素进行了探究,阐述了“白墙效应”的实质,基于Ricco定律提出视能量模型,对雾环境中物体的可见度进行评价,并对三种常用照明方式与可见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有效提升浓雾条件下道路安全的方法与措施,为建立一个浓雾环境下有效评价不同照明方式照明效果做了初步探讨。围绕此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
毒死蜱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杀虫剂。其在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比较长,如何解决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已被广泛的关注。利用可以高效降解毒死蜱的微生物
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是无线充电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能够在中等传输距离的条件下,实现能量的高效传输,系统输出功率可高达几千瓦,并且两耦合线圈在对准程度上有着较高
microRNA399在植物中响应磷饥饿的研究早有报道,拟南芥miR399-PHO2通路对缺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的调控已被相继阐述,但番茄中的相关报道目前仍然很少,更多的研究亟待开展。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