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及致病相关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l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由大丽轮枝菌(V.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是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几乎遍及全球各主要棉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生产上尚缺乏高抗棉花黄萎病品种。由于田间棉花黄萎病菌是一个致病力高度分化的群体,且致病力容易变异,出现强致病力的类型,以及棉花品种抗病性不稳定性,导致我国主要产棉区棉花黄萎病普遍发生。棉花黄萎病菌作为典型的土传性病原真菌,致病机理复杂。近年来,尽管国内外有关黄萎病菌致病机理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同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相比,其致病机理的研究相对滞后。而深入研究黄萎病菌致病及微菌核形成的分子机理,鉴定出控制致病性的关键基因,有助于揭示其致病机制,为防治棉花黄萎病菌新型杀菌剂的设计和筛选提供候选靶标。1.本研究对实验室构建的T-DNA插入转化体库进行筛选,对随机挑选的部分转化子在生物学方面进行测定,获得了在菌落生长速度、微菌核产生能力、产孢量、致病性等方面的突变体。根据菌落培养特征,将转化子分为菌核型,菌丝型,中间型三种类型。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92株转化子中,大部分转化子25℃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与野生型无明显的差异,占调查转化子总数的71.88%,属于菌核型。47株转化子微菌核产生能力明显减弱,占调查转化子总数的24.48%,属于中间型。7株转化子完全不产微菌核,分别为V874-2-1,V923-1-2,V923-1-1,V534-1,V966-1,V909-1,V945-1,属于菌丝型。菌落生长速度测定结果表明大多转化子的生长速度与野生型菌株FGH2无明显的差异,16株转化子生长速度较野生型明显减慢。产孢量测定结果显示,产孢量显著减少的突变体有34株,占总数的17.7%,产孢量显著增加的有14株,占总数的7.29%。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95株转化子的致病性与野生型菌株FGH2无显著性差异,病情指数均在80以上。致病力明显减弱的转化子有8株,病情指数均在50以下,分别为V923-1-1,V898-1,V782-1,V700-1,V923-2,V641-1,V835-1,V910-1。2.实验室前期获得两株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突变体V1009致病力明显减弱且微菌核形成能力减弱,突变体V546致病力明显减弱且微菌核形成能力丧失。前期研究表明T-DNA分别插入在大丽轮枝菌基因VDAG01673.1与VDAG07282.1的编码区。基因VDAG01673.1编码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Pex16,基因VDAG07282.1编码一个未知功能的蛋白。本研究采用Split-Marker法,以潮霉素基因为选择标记基因构建了这两个基因的敲除载体。同时,以含有潮霉素基因和新霉素基因的载体pKOV21为基础,通过酶切连接的方法,将基因PEX16和基因VDAG07282.1的上下游序列分别与潮霉素基因的上下游序列相连,分别获得基因PEX16的敲除载体p1009KOV21和基因VDAG07282.1的敲除载体p546KOV21。为致病相关基因的敲除奠定了基础。3.本研究利用崩溃酶(driselase)和溶壁酶(lysing enzymes)对黄萎病菌新鲜的菌丝进行酶解,可以获得大量的原生质体,为PEG-CaCl2介导的遗传转化提供了条件。
其他文献
对轮胎压力温度监测装置在军用载货汽车上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轮胎压力温度监测装置的总体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该系统的应用对提高军用载货汽车机动过程的安全性具有一
论述了引用三维CAD设计的必要性,介绍了三维CAD的优点和影响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维CAD的应运趋势。
超级电容器作为新一代的储能装置由于具有快速充放电、高功率密度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相对较低的能量密度,限制其在很多领域的独立应用。为此,科研人员希望通过从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等方面着手,在确保不过多降低功率密度的前提下来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对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需要对电极的储能机制、电子和离子的传输途径、电化学活性点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纳米尺度的材料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