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哈伊尔·普里什文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一位作家,被称为“俄罗斯生态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以自然描写为主,但并不是简单地流于表面,而是去深入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但这样重要的一位作家,在中国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被当作“儿童文学作家”,忽略了他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后,普里什文作品中的生态价值也逐渐地被挖掘出来,从“儿童文学作家”变成“生态文学作家”。普里什文对中国传统自然观大为推崇,在20世纪30年代时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人参》。在《人参》这部小说中,普里什文描写了一位参加日俄战争的俄国士兵在中俄边境满洲里地区的遭遇。书中描写了许多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的事物,并将之作为重要的意象大加渲染。书中还写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中国人的形象——卢文,赞扬他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并将他作为自己理想自然观的代言人加以书写。《人参》中借中国人卢文表达出了普里什文的理想自然观,主要是“亲人般的关注”和“万物统一”思想,但是普里什文自然观却有着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也是普里什文作为生态文学的先驱所具有的时代局限性。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普里什文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考证普里什文作品进入中国的时间;二,中国学界对普里什文研究方向的转变过程。普里什文作品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47年,南北两个出版社都出版了他的作品,这对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作家来说是十分罕见的。普里什文最初以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中国,最后渐渐成为俄罗斯生态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笔者试从生态文学在中国的发生发展来分析学界对普里什文研究方向的转变。第二部分,是本篇论文的重点部分。以普里什文代表作《人参》为依据,分析其中对“中国”的书写。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分析“人参”和“梅花鹿”这两种重要意象;二、分析书中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分为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普里什文在《人参》中描写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以“人参”和“梅花鹿”为主。笔者试着结合这两种事物在中国的象征含义,来分析普里什文在这两种意象下隐藏的深刻内涵。《人参》中将中国采参老人当作了理想化人物来书写,但字里行间却又带着鄙夷的态度。笔者试分析“中国人”在《人参》中的两种形象。第三部分,以《人参》及其他作品为依据,论述普里什文的自然观及其思想矛盾。普里什文作品以散文和短小的札记为主,《人参》是他的少数几部小说,但却是普里什文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论述普里什文的自然观;二、分析普里什文的思想矛盾。普里什文的自然观主要有二:一是对大自然“亲人般的关注”,二是“万物统一”思想。这些通过《人参》中卢文的身上表达出来,并暗含中国传统自然观。普里什文的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对狩猎活动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相矛盾上。普里什文作为一位生态文学家,他的作品和自身言行却常常表现出了“非生态”的思想,这是普里什文作为“生态文学先驱”所具有的时代局限性。通过本篇论文,笔者希望能够梳理普里什文作品进入中国之后的学术史,通过分析普里什文的代表作《人参》,论述普里什文对中国的书写。并结合他所推崇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去论述普里什文自己的自然观及思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