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迅猛增长,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象征,也是对外开放水平的风向标。总体上看,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然而,经济宏观调控、央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外汇储备经营、持有外汇成本等面临新的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全球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同时威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金融委员会要求其成员国减少外汇积累,降低外汇储备需求。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对抗本国通货紧缩的最佳手段就是人民币主动贬值——央行巨量的外汇储备在战略上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依托,但绝不是汇率政策丧失主动性的托词或累赘。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全球货币博弈进入下半场,我国外汇形势也陡然发生逆转。资本流出、人民币出现贬值压力、外汇储备减少,成为当前棘手的经济问题。为此,各种对策建议满天飞,甚至外国投行和政客也热情出谋划策。本文以最优外汇储备理论为基础,对相关理论进行全面剖析及综合动态评述,将传统外汇理论与社会现象相联系;选取中国2002年以来外汇储备规模、GDP、外商直接投资、外债余额、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利率水平为指标,以“B-G”模型为理论模型,运用H-P滤波、ARCH模型、协整的ARDL测试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估计违约成本、违约概率,得出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为规避外债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弥补和完善外汇管理措施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