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由中立观望→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的曲折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不仅是中美双边关系的决策考量结果,同时也深受日、苏、美在华势力消长及它们之间在亚太地区矛盾的重大影响。本文以抗日战争进程中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为线索,具体阐述了日本因素、苏联因素和日苏关系互动因素在美国对华决策中的地位和影响,并力图揭示出日素因素影响下美国对华政策呈现出的重要特征。正文分以下三部分进行了论述。从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是美国对华政策由中立观望到援华制日的转变时期。日本因素是导致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主导因素。抗战初期美国对华的“中立”观望政策,是以维护日美贸易利益并极力纵容日本“北进”侵苏为其出发点的。此后,日本扩大侵华及积极实施“南进”政策,是美国迈开援华制日步伐的根本驱动力。日、苏两国由冲突到“中立”客观上造成了对中美两国不利的战略态势,促使美国的援华制日逐步升级。以中国问题为核心的日美谈判破裂,致使日美矛盾彻底激化,与华结盟成为美国的必然选择。1941年12月至1944年10月,是美国与华结盟并积极抗日时期。这一时期,美国在联华抗日政策中又增添了战后制衡苏联的因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使中国在对日作战中发挥牵制作用,美国迅速与华结盟并积极援蒋促战。随着国际反法西斯形势的逆转和日、苏势力在亚欧战场上的消长,出于有效对日作战和战后抗衡苏联的双重需要,美国全力支持中国成为大国。日本为挽救战争败局发动了对华“一号作战”。美国在中国战场出现危机后,为充分利用中共力量共同抗日和防止日益强大的中共倒向苏联,一度实施压蒋联共政策。1944年10月至1945年9月,是美国与华结盟关系发生蜕变、扶蒋反共政策逐步实施的时期。苏联因素是导致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出于借助苏联抗击日军和限制苏联借出兵之机扩张在华势力的目的,美国在损害中国部分权益的基础上与苏联达成战略妥协。随着美苏对抗的加剧,美国最终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由于美国无法改变苏联在远东局势中的有利地位,也出于对苏联直接支持中共的担心,美国极力谋求苏联支持蒋介石政权统一中国,以消除苏联对中共的任何潜在支持。同时,美国借抗日胜利之机加强对蒋政权的经济、军事援助。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在战后远东格局中抗衡苏联提供可靠的借重力量。结语指出:抗战时期,日本因素和苏联因素是美国对华决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出发点,一直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走向;日苏关系互动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催化作用,影响着美国对华决策的进程。在日苏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的对华政策表现出极大的大国依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