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流入黄河河口的水资源不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淡水湿地出现了面积萎缩、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系统稳定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在湿地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进行退化湿地的恢复工作时,必须保证湿地发展所需的水量,对湿地生态需水量的估算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运用ERDAS和ARCGIS软件解译图像,分析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效应。利用野外调查的水深数据进行空间差值分析,算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需水量。具体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进行了较多的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具体情况、保护区内植被的景观及演替规律。对湿地的植被群落结构有了了解,保护区内植被呈正向演替,充足的水量供应,使湿地内水域面积扩大,为优势物种芦苇、香蒲等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生长良好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恢复良好的湿地为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有多种水生生物及鸟类栖息。(2)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解译2004年和2007年的遥感影像,结果表明,2007年湿地退化状况比2004年严重,芦苇地,牧草地,水体及林地等面积都减小,盐碱地面积增大,得到退化湿地的面积是1.22×10~8m~3。(3)对采集土壤的实验室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全磷含量;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78)提供的有关方法进行测定,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电极电位法测定pH值,高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开式消煮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酸溶-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全磷含量。分别比较了这五个指标在研究区1、研究区2和部分未恢复区的水平,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是五万亩情况最好,十万亩次之,未恢复区最差。分析了这五个指标在沿黄河流向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在流向上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土壤全氮全磷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研究区1、研究区2湿地环境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恢复年限不同效果也不同。(4)分别分析了植被盖度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水深以及土壤全氮全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被盖度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以及水深的相关性良好,而与土壤全磷全氮含量的相关性不明显。(5)依据实地测量的春季和夏季水深数据,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差值分析得到春季的平均水深是31.479cm,夏季水深平均值为46.211cm,再结合年均蒸发量和降水量计算出春季退化湿地的生态需水量为2.05×10~8m~3/a,夏季退化湿地的生态需水量为2.23×10~8m~3/a。将水深与植被盖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知适宜植被生长的最小水深是34cm,适宜水深是46cm,最大水深是60cm,。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适宜生态需水量是2.232×10~8m~3/a,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2.08×10~8m~3/a,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是2.40×10~8m~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