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HBV是导致人类急性和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病原体。据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流行病学数据,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2002年中国人群的HBsAg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标化阳性率为9.09%,HBV标化流行率为50.04%。2006年我国卫生部对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在慢性乙型肝炎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其中6%~15%可发展为HCC。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和胆红素水平、血小板计数和脾肿大等。在6岁以前受感染的人群中,约25%在成年时将发展成肝硬化和HCC。因此,HBV感染是中国也是世界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对HBV的深入研究发现,HBV不仅具有嗜肝性,同时也具有泛嗜性,可存在于许多肝外脏器组织中,导致肝外表现。国内外学者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HBV可在胃黏膜内定植。HBV结构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HBcA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均有表达,且表达率相同,病理学检查显示表达部位的炎症均较为明显,表明HBV直接感染可能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损害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证明,胃黏膜组织中有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存在,进一步证明HBV在胃粘膜内可进行原位复制。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同时行肝穿、胃镜、肝功能、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采用SP法检测肝脏及胃黏膜组织中HBsAg、HBcAg,证实胃黏膜病变程度与胃黏膜组织HBV感染、肝脏组织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与血清及肝组织中HBV分布无关。虽然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金标准,能准确的进行病理分型和评估肝纤维化的进展,也可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内的病毒抗原,但很多患者不易接受,而肝功能检测则方便易行。目前尚无肝功能指标与胃粘膜病变程度相关性的研究,通过探讨CHB患者不同肝功能状况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故进行了本研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于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期间,对章丘市人民医院住院首次发病的CHB患者30例,分别进行了肝功指标、HBV DNA定量、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检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于距幽门口3cm处取胃窦部黏膜3块送病理科,根据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由病理专科医生对所取标本进行盲法评估。对性别、年龄、血清HBV DNA定量、PT及肝功能各指标分别与胃黏膜病变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入选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胃十二指肠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100%(30例)、胃体20%(6/30)、十二指肠20%(6/30)、胃底16.7%(5/30)、胃角3.3%(1/30)。胃镜下表现复杂多样,可独立存在,亦可二种以上形式并存,以慢性浅表性胃窦炎(100%)为主;浅表性胃炎伴糜烂12例,占40%;伴出血7例,占23.3%;胆汁反流性胃炎8例,占26.7%;合并十二指肠炎者8例,占26.7%;未发现溃疡病患者。经病理检查,主要为轻度及中度慢性炎症,轻度胃炎组16例;中度胃炎组14例,1例伴轻度肠上皮化生,胃镜下呈蛇皮样改变。对30例患者的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胃粘膜病变程度与性别、年龄、血清HBV DNA定量无关,肝功能各指标中ALB和PT在轻度及中度胃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度胃炎组ALB低于轻度胃炎组,PT在中度胃炎组较轻度胃炎组延长。中度胃炎组较轻度胃炎组PT平均延长约3.16s,在PT延长的患者中,中度胃炎的发生率(72.7%)明显高于PT正常者的发生率(31.6%)(P=0.035);ALB≤35g/L者中度胃炎发生率(88.9%)明显高于ALB>35g/L者的发生率(23.8%)(P=00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PT延长是中度胃炎的预测因素,P=0.049,比值比OR=2.105,95%可信区间为1.004-4.414。结论:CHB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胃十二指肠病变,且胃镜下表现复杂多样。以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为主,常伴有糜烂、胆汁反流、十二指肠炎。CHB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血清HBV DNA载量与其胃黏膜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CHB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中ALB在中度胃炎组低于轻度胃炎组,PT在中度胃炎组较轻度胃炎组延长,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度胃炎组较轻度胃炎组PT平均延长约3.16s,在PT延长的患者中,中度胃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T正常者的发生率;ALB≤35g/L者中度胃炎发生率明显高于ALB>35g/L者的发生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PT延长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病变程度的预测因素。随肝功能损伤的加重,胃黏膜病变程度也加重。由此提醒临床医生在临床治疗中除给予保肝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外,对肝脏损伤较重者尤其是消化道症状明显者给予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药物,以期达到缓解症状和改善胃粘膜炎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