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明确苜蓿害虫的发生危害规律,研发苜蓿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技术、减少苜蓿害虫造成的产量损失,为我国苜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于2013-2014年系统地调查了河北省康保县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害虫与天敌种类,明确了当地苜蓿害虫优势种及天敌的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及苜蓿害虫群落结构特点;初步研究明确北京异盲蝽(Polymerus pekinensis Horváth)的生物学特性,制定了苜蓿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防治指标;研究了瘦怒茧蜂(Orgilus ischnus Marshall)和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 Spinola)生物学特征,评价了这两种寄生蜂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所得的主要结果为:1.研究确定了康保苜蓿害虫和天敌种类:通过定时与定点调查共收集到紫花苜蓿害虫95种,隶属7个目26科。其中鞘翅目36种、半翅目21种、鳞翅目18种、同翅目13种、缨翅目6种、双翅目1种、直翅目多种。其中未见报道的有43种:同翅目5种,半翅目8种,鞘翅目为26种,缨翅目4种;就个体数量而言,同翅目最多(68.31%),半翅目次之(17.43%),鞘翅目害虫种类最多,但其个体数仅为害虫总量的7.27%。害虫优势种依次为三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小长蝽(Nysius ericae Schilling)和北京异盲蝽,优势度分别为0.5841,0.0822和0.0596;另外,还收集到捕食性天敌22种:瓢虫6种、步甲5种、隐翅虫2种、蝽类4种,草蛉3种、食蚜蝇2种,蚂蚁和蜘蛛等(未鉴定到种)。2.研究明确了主要害虫、天敌的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和害虫群落结构特征:1)研究明确了三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小长蝽、北京异盲蝽、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蓬盲蝽(Chlamydatus sp.),跳甲(Longitarsus orientalis Jacoby)和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Goeze)]等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规律。其中三叶草彩斑蚜在7月份种群数量最大,降雨量和湿度大、温度低,发生数量少。小长蝽主要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害,其它时期仅零星出现。北京异盲蝽发生危害盛期为5月下旬和7月下旬,年生约3代,世代重叠明显。条沙叶蝉的主要危害期为8月17日左右,其它时间数量较低。2)研究明确了主要捕食天敌种类(类群)的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小花蝽[Orius minutus(L.)]、黄纹大眼长蝽[Geocoris ater(Fabricius)]和类缘姬蝽(Nabis feroides mimoferu Hsiao)从7月初至9月上旬均有发生,但以8月的种群数量最大。瓢虫盛发期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两个时期。蚂蚁的数量从5月中旬至9月上旬逐渐上升,最高为9月7日。总体来看,天敌的发生明显地迟于害虫的发生时期。3)应用丰富度(S)、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和Pielou指数(E)对调查数据的分析,阐明了当地苜蓿害虫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危害规律。其中S值在6月22日至7月13日之间最大(33-36),表明6至7月发生害虫种类较多;D值在调查期间变动幅度较大(0.789-5.419),但以6月8日至7月16日的数值较大,同样表明6-7月害虫种类较多;H值6月初最高,之后逐渐下降,9月份最低,表明6到7月初苜蓿害虫种类最为丰富,9月最少;C值9月的最高(>0.800),6月上旬最低(<0.200),表明9月个别物种个体数量较突出,6月种群数量集中性低。E值6月上旬最大,9月最低,说明不同害虫种类间个体数在6月中旬分配较均匀,9月最不均匀。3.研究明确了北京异盲蝽的生物学特性。针对国内外对北京异盲蝽的危害习性及生物学特性均无报道及其对康保苜蓿危害较重的问题,本文在确认了北京异盲蝽的危害特征,探索出了室内饲养技术的同时,对北京异盲蝽的龄期、发育历期、成虫产卵行为特征等进行了研究。所得的主要结果为:若虫共5龄,即蜕皮4次。在23℃条件下,卵历期约15d,若虫期约17d,其中5龄若虫期最长,为4.8d。平均产卵前期为11.4d,产卵历期9d左右。世代历期约43d。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36.1d和36.4d,差异不显著(P=0.94)。4.研究制定了苜蓿草地螟防治指标,为高寒地区苜蓿草地螟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应用人工接虫法确定了苜蓿产量的损失率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加重的同时,建立了草地螟幼虫密度与苜蓿干草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y=2.9954x-2.8166,R2=0.9836,P=1.1817E05),确定了刈割1和2次的苜蓿草地螟防治指标分别是每百枝12、19头;研究确定了单头草地螟幼虫取食量,建立了单头幼虫食量回归方程(y=3.1692x-0.0258),制定了刈割1和2次的理论防治指标是每百枝7、14头。5.研究明确了瘦怒茧蜂和绿眼赛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瘦怒茧蜂主要寄生1-2龄草地螟幼虫,卵和幼虫期为12.8d,预蛹和蛹期10.5d,世代历期23.2d。平均茧重为4.1mg。平均交配时间为49s。雌蜂平均产卵量为100.5粒。产卵高峰期为交配后前4 d、第8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1和14d;在5-40头/瓶8个密度下,瘦怒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15头/瓶时,寄生率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寄生量25.1头,最佳寻找密度为9.3头/瓶,功能反应属Holling II和III型;被寄生幼虫一生取食量为106.7mg,仅为正常幼虫的21.3%,寄生幼虫第6和12d的体重、大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幼虫。绿眼赛茧蜂可寄生草地螟3-5龄幼虫。卵和幼虫期为14.7d,预蛹和蛹期14.5d,世代历期30.1d。平均茧重为18.01mg。平均交配时间为101s。雌蜂交配一次可以产104粒卵。产卵盛期为交配后第3和第7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5d和19d;在6个密度条件下,绿眼赛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密度≥15头/瓶时,寄生率会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寄生量为17头,最佳寻找密度7.56头/瓶,功能反应属Holling II和III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