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早年曾就学于儒门,后又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创立了墨家,并有其弟子编纂的《墨子》一书传世。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大主张。他以兼爱主义为核心,以“节用”、“尚贤”等主张为支点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该理论体系的伦理学特征十分突出。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先提出了“志”与“功”这对范畴,认为对行为的道德评价,应“合其志功而观焉”,力图将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在如何实现道德原则的问题上,墨子轻视道德主体的理性自觉,强调外力的约束。他认为道德约束除了官府之赏罚、众人之誉非外,更主要的是“天志”的权威。显然,墨子企图借“天”行道,这就使他的伦理思想披上某种神秘主义的色彩。墨子有着“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的情怀,甘愿为自己的主张而牺牲生命,他奔走疾呼数十年,不顾辛劳,不避艰危,一心行道。对他而言,实现一种理想绝不能仅限于口耳相传,抑或停留在简册帛书之上,而是要用生命去践行。墨学在先秦时期是与儒家比肩的显学,对其他学派的形成及演进产生过重要影响。直至今天,墨子的某些思想仍可作为我们建设多元新文化、新道德的有益资源。本文不探讨《亲士》、《所染》、《修身》等篇章的真伪问题,而是直接以现存《墨子》文本为基础,发掘文章字词所隐藏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墨子伦理思想的人性论、修养论以及鬼神观,主要根据《修身》、《所染》等篇章记载的内容进行研究与阐发。第二章讨论的是墨子伦理思想的“尚贤”“、尚同”主张”。第三章研究墨子的节俭思想和“非攻”“、兼爱思想。第四章研究墨子后学对墨子学说的阐发,(主要是《墨经》中的伦理范畴和原则)以及荀子与墨子之伺的争论,旨在通过儒墨二家的比较来更好的了解墨子的伦理思想。第五章探讨的是墨子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