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盐业作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性产业衰落下去,两淮盐场是清朝规模最大的盐场,也同样不再拥有过去的辉煌。此时的吕四旧场经营惨淡,制盐技术落后,两淮盐场弊病丛生,煎丁疾苦万分,加剧了偷漏私盐的现象,盐价此时又由于银钱比价变动等原因持续上涨,百姓吃不起盐,这又给价格低廉的私盐提供了充足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淮南盐区的吕四场因屡屡经营不善,急需招揽他人前来经营。张謇立志于改变中国当下盐业的困境,便招股集资十万两购买吕四场,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鉴于吕四场弊端重重,张謇将从日本考察所得到的启发运用于吕四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仁泰盐业公司的改革事业分为整顿吕四场和改良方法这两个方面,“整顿”用决,“改良”用渐,遂“整顿”先行,主要在公司规章制度、盐场弊病、陈旧设施等方面进行,建立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员工权责分明,按时发放工资,革除盐场的旧有苦丁弊病,体恤煎丁,修整破旧的吕四旧场的器具设施,“整顿”花费高昂。而“改良”讲求循序渐进,长远规划,花费更高,主要在制盐方法上,试行了东法、精制法、浙法、海法、松江法、聚煎法这六种制盐方法,并开办试验田,详细记录数据。只有松江板晒法因制作成本较低,制盐品质较高,最后成为同仁泰盐业公司的主要制盐方法。虽然同仁泰盐业公司的改革未能带来巨大利润,未能实现张謇挽救清末盐业颓势的意图,但从公司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管理机制、公司改革的科学性等多个方面来看,同仁泰盐业公司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在中国传统盐业上打开一个缺口,同仁泰盐业公司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盐业企业,推动了中国盐业的近代化。它的改革措施为后来的盐业改革提供了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盐业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归结同仁泰盐业公司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当时落后的封建体制的束缚和败坏的盐政的制约,同仁泰盐业公司这个采用新技术、新制度的股份制企业只能苟延残喘。具体原因包括:一有内部的分歧,不能得到公司整体的理解与支持,二有官方的阻挠,主要来自运司,由于新法制盐投入高,成本较旧法盐高的多,且私盐猖獗,但运司不许增加牌价和打开销路,导致年年亏损。同仁泰盐业公司还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改革花费颇为巨大,先后三次筹款,第二、三次筹款股东没有很大的热情,大咸食岸公司成立后多次匀款,辅助同仁泰盐业公司经营。除了人为因素,还有频发的自然灾害的侵扰,1905年的潮灾甚至摧毁吕四盐垣的百分之八十。本文以同仁泰盐业公司的盐业改革作为切入点,窥探同仁泰盐业公司的性质与失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