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绵羊季节产羔导致母羊利用率低下,这是现代绵羊高效养殖的一个瓶颈。国内外研究表明绵羊产羔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遗传力相对较低。运用常规的育种技术来进行改良,周期比较长,且难以进行早期选择。定位绵羊非繁殖季节产羔性状的QTL,为利用分子育种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本研究以常年发情的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为父本、季节性发情的中国美利奴羊为母本,产生杂交F1,通过F1公羊与母羊互交产生在非繁殖季节产羔性状方面存在差异的F2,构建了用于绵羊非繁殖季节产羔性状QTL分析的资源群体。利用微卫星和自主开发的绵羊EST-SSR,构建了资源群体的连锁图谱。通过测定非繁殖季节母羊血清中孕酮分泌量的变化及对母羊非繁殖季节产羔能力的评分,利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分析,运行GRIDQTL软件对绵羊非繁殖季节性状相关的QTL进行定位分析,为绵羊非繁殖季节产羔性状主效基因的定位及相关基因的分析奠定基础。试验取得的结果如下:1.本研究选用德国肉用美利奴公羊20只与季节性发情的中美母羊2200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试验,获得F1留种公羊20只,母羊1850只,F2母羊490只、BC160只,合计4740只绵羊,构建了针对绵羊季节繁殖性状的大样本参考家系。2.对中国美利奴羊发情期和乏情期血清中E2、LH、P4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非繁殖季节,E2的浓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平均浓度在9.99-12.83pg.mL-1,低于繁殖季节发情24小时内的18.47-19.54pg.mL-1;在非繁殖季节,LH的浓度在1.0ng/ml上下波动,没有发情周期中排卵峰的出现;非繁殖季节P4的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平均浓度在0.25-0.29ng/ml之间。3.通过测定血清中孕酮的浓度对F2母羊在非繁殖季节的产羔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58只F2母羊中未检测到孕酮周期变化个体为60只,出现不规律变化的个体为22只,检测到1次和2次孕酮分泌周期变化的母羊只数分别为35和30只,检测到3次孕酮周期变化的为11只。孕酮的周期性变化提示在非繁殖季节母羊具有排卵的能力,F2母羊个体在非繁殖季节发情排卵方面存在差异。4.从绵羊脑、卵巢EST中寻找多态的EST-SSR标记,同时与母羊产羔数和初生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选择合成的6对绵羊脑、卵巢源EST-SSR多态位点在供试群体中共检测到23个等位基因,群体杂合度在0.5851-0.7766,PIC值均大于0.5属于高度多态位点,其中EST622,EST463,EST561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与繁殖性状关联分析表明6个EST-SSR标记位点不同基因型间达到了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EST418位点与羔羊平均初生重和总初生重关联;EST463和EST122位点分别与羔羊总初生重、产羔数关联;EST622和EST561位点与总初生重关联;EST182位点与产羔数关联。提示6个EST-SSR标记位点可能与控制绵羊繁殖性状的基因座紧密连锁。5.选用资源家系F2母羊158只,包括F1及亲本共计460只个体,选择107个微卫星位点和2个EST-SSR位点,利用Crimap2.4构建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构建了包括1、2、4、5、6、7、8、12、13、16、19、20、25号染色体连锁群共计13条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总长度为1738.4cM;各连锁群长度在69.9-250.4CM之间,不同连锁群上的标记数在5-12个。与ncbi报道的绵羊SM4.7对比,标记间顺序基本一致。6.根据非繁殖季节公羊试情结果和血清中孕酮变化规律,结合产羔情况,对F2母羊非繁殖季节产羔能力进行评分,运行GridQTL软件定位影响绵羊非繁殖季节产羔能力和孕酮周期变化数的QTL。结果表明:影响绵羊非繁殖季节产羔能力的QTL定位于1、2、19号染色体,影响绵羊非繁殖季节孕酮周期数的QTL定位于25号染色体,F检验均达到5%的染色体水平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