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人民日报》中以焦裕禄个人事迹及其精神为报道主题的报道文章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1966年至2015年期间,焦裕禄人物形象的变化及其特征,并探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在中国,焦裕禄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自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以来,学习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等媒体报道不绝于耳。焦裕禄也因此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标杆人物之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我们将探讨在50多年的时代变迁中,《人民日报》相关报道通过建构怎样的框架来塑造焦裕禄这一人物形象,并探讨了影响其形象发生变化的因素。 框架理论是研究新闻生产性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石。故本文以框架理论视角出发,探究主流媒体的框架建构同人物形象塑造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立足于框架选择,主流媒体框架的建构则依赖于新闻传播机制的内含。因此,从本质上讲,典型人物形象是基于政治、体制、媒介发展等新闻传播机制下,主流媒体所建构的新闻框架之“表象”。 本文以比较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的方法为主,解析包含焦裕禄个人事迹及其精神的文章文本,解读了历经不同时代的焦裕禄形象。研究发现,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不同的时代语境下,焦裕禄的人物形象有所差异:第一阶段中,焦裕禄形象特征表现为“多侧面”表象同极端“统一化”实质相结合;第二阶段中,焦裕禄的人物形象并未被美化或矮化,同时伴随政治“标签化”的逐渐褪去;第三阶段里中,焦裕禄成为立体化同多侧面并存的时代典型人物形象。就新闻事业的发展视角来讲,相关报道话语从最初惯用的号召性、口号式词汇,发展到注重实感,回归现实的领悟,而后成为真实客观的理性表达。该变化则更深层面地折射了《人民日报》报道重心及报道功能的转变。在报道重心层面上讲,《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经历了以思想精神层面为主,思想精神层面同物质利益层面并存,重视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的三个层面。 立足于对有关焦裕禄个人事迹及其精神报道的文本分析,在其形象变化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该典型人物形象变化的因素。本文研究者在关于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与研究的新闻学视角的基础上,加之以传播学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本文研究者认为,影响焦裕禄人物形象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三点:一是意识形态影响人物形象的建构方向;二是集体记忆的选择影响人物形象的重构;三是强化受众互动影响媒介人物形象建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