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丙酮酸激酶亚型2(PKM2)是肿瘤专有代谢类型有氧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驱动者,除了具有代谢酶活性,其在多种肿瘤中发挥的非代谢功能也逐渐被发现,使其成为癌症研究中的热点分子之一,针对PKM2作为靶点而进行的肿瘤治疗探索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开展。作为代谢异常的肿瘤细胞之一,胰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十分有限,病人的愈后并不理想,对其发挥重要功能的新靶点以及治疗方式的探寻对于延长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酮酸激酶亚型2(PKM2)是肿瘤专有代谢类型有氧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驱动者,除了具有代谢酶活性,其在多种肿瘤中发挥的非代谢功能也逐渐被发现,使其成为癌症研究中的热点分子之一,针对PKM2作为靶点而进行的肿瘤治疗探索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开展。作为代谢异常的肿瘤细胞之一,胰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十分有限,病人的愈后并不理想,对其发挥重要功能的新靶点以及治疗方式的探寻对于延长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胰腺癌中PKM2功能的探索鲜见报道,以PKM2为治疗靶点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探索更是空白。因此,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实验、实时定量PCR、CCK-8、细胞计数、Transwell、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等实验手段,以胰腺癌患者组织样本、细胞系和裸鼠移植瘤为研究模型,从PKM2表达与病人生存相关性、细胞生长、肿瘤转移以及肿瘤形成等方面揭示PKM2在胰腺癌内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同时构建了靶向PKM2的溶瘤腺病毒药物OAd.R.shPKM2来敲低胰腺癌中PKM2的表达,以细胞系和裸鼠移植瘤为模型,从细胞的增殖、自噬以及凋亡等方面,探索该药物用于胰腺癌治疗的潜在性,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对胰腺癌病人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胰腺癌中,PKM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癌组织。通过免疫印迹及实时定量PCR对多种胰腺癌细胞及正常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PKM2的表达水平的检测表明,PKM2在多种胰腺癌中高表达。另外,对病人临床相关数据中生存时间与PKM2表达间相关性分析表明PKM2在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病人生存时间呈负相关。2.采用慢病毒包装系统构建的能够下调PKM2且稳定遗传的胰腺癌细胞系为模型,CCK-8和细胞计数的结果表明在胰腺癌中下调PKM2的表达水平阻碍了细胞的生长,Transwell实验的结果显示PKM2下调还对胰腺癌的转移起到抑制作用。另外,以PKM2稳定下调的细胞PANC-1形成的裸鼠皮下移植瘤为模型,发现PKM2的下调在体内同样对胰腺癌生长、转移起到抑制作用。3.从PKM2对胰腺癌自噬方面的影响来研究低表达PKM2阻碍胰腺癌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PKM2低表达的胰腺癌细胞中,LC3II/LC3I比值降低、Beclin-1表达减少,P62的积累增加,免疫荧光实验发现LC3II点状分布降低、透射电镜下自噬小体的分布减少表明PKM2表达的下调抑制了胰腺癌的自噬水平。进一步探讨PKM2下调抑制细胞自噬的机制表明,PKM2的下调抑制了自噬相关转录因子HIF-1α和FoxO3a的表达,对胰腺癌中高的自噬水平发挥抑制作用,进而抑制了胰腺癌的生长。4.构建了靶向PKM2的溶瘤腺病毒药物OAd.R.shPKM2,对其在胰腺癌细胞及裸鼠皮下移植瘤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均表明OAd.R.shPKM2成功地下调了PKM2的表达,起到靶向PKM2的作用,另外该病毒药物抑制了胰腺癌细胞的自噬、促进了细胞凋亡的发生,表现出非凡的胰腺癌杀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PKM2在胰腺癌病人样品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并且这种高表达与病人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这为PKM2在胰腺癌病人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对PKM2在胰腺癌中功能的系统探讨表明,不论是体内还是体外,PKM2的下调都阻碍了胰腺癌的生长、降低了胰腺癌的转移能力,同时抑制胰腺癌的肿瘤形成。进一步探讨低水平PKM2对胰腺癌生长的阻碍机制,发现PKM2的下调抑制了自噬相关转录因子HIF-1α和FoxO3a的表达,从而破坏胰腺癌的自噬,阻碍生长。另外,以PKM2为治疗靶点的溶瘤腺病毒药物OAd.R.shPKM2,通过抑制胰腺癌自噬和诱发凋亡,对胰腺癌具有有效的杀伤作用,这一策略对胰腺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参照意义。
其他文献
DNA解旋酶在DNA复制、转录、调控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RecQ家族解旋酶是一类ATP依赖性的解旋酶家族,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起着核心作用。研究发现五个人类RecQ家族解旋酶中的三个缺陷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癌症易感性和过早衰老等相关的独特遗传疾病。RecQ家族解旋酶成员之间具有很多互不重叠的功能,但是其分子基础仍然不清楚。此外,该解旋酶家族的成员已被证明能够解决非典型的DNA结构,例如fork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生命科学领域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传统分析方法在应对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以及增长极快的生物学大数据中存在诸多局限。本论文利用玉米大规模转录组数据,开展了转录组图谱构建、基因表达数据挖掘、unmapped RNA-Seq read应用和图基因组在转录组数据上的应用等四方面的生物信息学整合分析方法研究,并搭建了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为相关大规模转录组的分析工作提供了
交配行为是两性生殖昆虫生殖活动的重要步骤。在交配过程中,复杂的生殖器和腹部夹持结构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交配发生的隐秘性和复杂性,昆虫交尾机制研究迄今仍比较缺乏,创伤交配、进化权衡等特殊交配现象仅在少数类群中有报道。蝎蛉科Panorpidae是长翅目Mecoptera最大的科,已知近500种,拥有复杂的夹持结构和有趣的献礼行为。近年来,针对蝎蛉献礼行为的研究颇多,但交尾机制及其特殊结构的功能却长期
解旋酶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以及病毒体内,其功能涉及核酸代谢的各个途径,并参与介导多种细胞应激反应,其中包括细胞凋亡、衰老和自噬等,帮助细胞应对复制错误和内源性或外源性诱导的DNA损伤。此外,解旋酶途径出现缺陷将导致机体和组织的衰老以及神经系统缺陷等一系列问题。Pif1作为ATP依赖性的SF1B解旋酶,由于其在酵母中维持线粒体DNA稳定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被首次发现,目前所有真核生物和某些细
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它的核心催化区由蛋白质催化亚基—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和RNA亚基—端粒酶RNA(Telomerase RNA:TER)两部分组成。与其他逆转录酶相比,端粒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以自身携带的一段RNA序列为模板,反复合成端粒DNA,从而解决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的末端复制问题,维护基因组的完整性。然而,端粒
蝎蛉科Panorpidae是长翅目Mecoptera最大的科,包含8属约500种。蝎蛉属Panorpa是蝎蛉科最早建立的属,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包含约270个物种。学者依据形态特征将不同区系的蝎蛉属物种划分为多个种团。中国地区雄性腹部第6节无臀角的蝎蛉被划分为大卫蝎蛉种团P.davidi group。该种团的物种在形态上存在较强的异质性,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表明,大卫蝎蛉种团是并系群,急需进行厘订。
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可以实时、无标记地检测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获得亲和力和动力学等丰富的相互作用信息,为深入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过程,进一步研究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检测手段,在科学研究、药物研发和疾病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要想全面的分析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仅依靠亲和力和动力学参数是远远不够的。生物分子结合和解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
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免疫疾病,在畜牧业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健康。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来自中国14个省份的总计2201份血液样本进行牛结核流行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奶牛感染结核菌的阳性率达到6.4%。尽管消灭牛结核病的计划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据权威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牛结核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仍然高达30亿美元。在密集养殖的状态下,使牛群达到无结核病存在
体细胞转基因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和转基因动物育种过程中。转基因过程是一个多步骤过程,任何阶段的效率低下都会引起基因转移系统效率降低甚至导致外源基因不能表达。因此,需要采取策略来促进外源基因透过细胞膜,通过细胞质迁移到细胞核并转运通过核膜,从而能有效地表达。微管蛋白乙酰化是一种微管常规修饰,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包括纤毛组装,细胞内运输,细胞运动,以及轴突生长。SIRT2是一种微管蛋白去乙
原牛(Bos primigenius)大约在150-200万年前起源于南亚地区,在更新世时期扩张到亚洲、非洲北部和欧洲等地区。现在的家牛在生物学分类上可分为瘤牛和普通牛,瘤牛有瘤峰,主要分布在南亚和非洲东部地区;普通牛没有瘤峰,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前人研究发现,瘤牛和普通牛分离时间25-100万年前。现在普遍认为,瘤牛和普通牛各自有一个驯化起源,瘤牛在8500年前在南亚地区驯化,而普通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