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思想、价值、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同以往相比都发生了重大地变化。那些在晚清曾仕途为官的文人士大夫们,因战争的混乱使之惶恐、痛苦,为了生存,不得不思索,在社会大变局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当然不同的人选择的生活道路迥异。然而,皆因战争的残酷,也将成为时代的产物。晚清遗民中的文人已成为社会的失宠群体,逐渐地退出了历史主流。今天的人们对之关注较少,于是,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逐渐被尘封起来。刘未林(1867.11---1933.1)江西南城县人,是晚清遗民群体中值得关注的一位人物。本文试着将其放在晚清遗民下的失宠文人的群体中去探析这样的一种现象的产生和原因。第一章主要讲述的是刘未林的生平,由最初的早年各地求学成就了他的中年为官,因政治腐败及战乱纷纷,晚年决心离开官场避居沪上鬻书为生;在海上的十一年期间,书法艺术达到一个了高峰,在当时书坛颇具影响。第二章论述了其因诗书画结交的好友,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第三章为本文的中心,重点探析刘未林的书风,早年因科举考试,受“馆阁体”书法影响,中年对苏轼、黄庭坚及碑学的研究,晚年变法转向刘石庵的中和之美,其更多的时候是在对佛家哲学的喜爱和思考。第四章围绕其书法的的影响,由在世时的颇具影响力到今天的被淹没在晚清遗民文人的这样一种潮流中;其中的现象和原因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不仅仅是刘未林个人,而是晚清遗民群体将面临失宠的一种时代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