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从全球情况看,结核病发病率每年约下降2%。但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终结结核病战略》2020年的里程碑,每年下降速度需要提高到4-5%。作为全球第九大死因,结核仍是亚非地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课题。我国是结核高流行国家,儿童是结核高危人群,由于人群聚集性,2017年曾出现小范围暴发流行。相较成人,儿童容易出现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肺外结核,且年龄越小,致死率越高,即使侥幸存活,也很容易留下后遗症,如视力、听力及运动障碍等。早诊断、早治疗在结核治疗中犹为重要。结核杆菌培养是结核诊断的“金标准”,但结核杆菌培养周期长,难以在疾病初期得到确诊。其它诊断手段如抗酸染色涂片阳性率低,尤其是在难以取得痰标本的儿童患者身上这一问题显得尤为显著,而小于5岁的儿童患者恰恰是结核感染的高危人群。儿童结核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呼吸道症状不易与其它肺部疾病鉴别,肺部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传统手段诊断结核乏力,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是一种简单、快速、标本易获得的检测手段,经过十几年的努力,t.spot技术愈趋成熟,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将其写进结核诊治指南中,推荐替代结核菌素实验作为结核感染检测的实验室方法,肯定了其作为结核辅助诊断手段的价值。本文重点研究作为t.spot检测结果判定的斑点形成细胞数值是否受结核感染部位、结核杆菌活动以及年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01.01至2016.12.3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10的疑似结核患者,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肺结核组、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肺外结核组,根据年龄将其分为0-5岁组、6-10岁组、大于10岁组,根据结核杆菌活动情况分为活动性结核组与潜伏性结核感染组,根据是否为结脑分为结核性脑膜炎组与非结核性脑膜炎组,比较t.spot的A抗原(ESAT-6)和B抗原(CFP-10)数值在上述各分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A抗原和B抗原在肺结核组、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组、肺外结核组间斑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抗原P=0.368>0.05;B抗原P=0.162>0.05),A抗原数值在结核性脑膜炎组斑点数值小于非结核性脑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5),B抗原在上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0.05)。A抗原和B抗原在活动性结核组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组有明显差异(A抗原P=0.001<0.05;B抗原P=0.002<0.05),ROC曲线下面积A抗原(0.726)稍大于B抗原(0.715),在A抗原斑点数值为51.5时为最佳取值,约登指数为0.479,灵敏度为52.7%,特异度为95.2%,A抗原及B抗原阳性斑点数与年龄无线性相关,但A抗原和B抗原在6-10岁年龄组有明显低峰,B抗原在学龄期组-青春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A抗原差异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0.05)。结论:T.spot在儿童结核诊断中有巨大价值,其A、B抗原的斑点数值在肺内结核与肺外结核差别不显著,提示t.spot既可用于肺结核的诊断,也可用于肺外结核的诊断;外周血t.spot检测A抗原的斑点数值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低于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故推荐临床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儿童行脑脊液t.spot检测,减少外周血t.spot检查在结核性脑膜炎患儿中的假阴性结果;A、B抗原斑点数值在活动性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者之间差异显著,A抗原曲线下面积0.726(95%CI:0.635,0.817),B抗原在活动性结核曲线下面积0.715(95%CI:0.623,0.806),A抗原曲线下面积大于B抗原曲线下面积,并在A抗原斑点数值为51.5时为最佳取值,约登指数0.479,灵敏度为52.7%,特异度为95.2%,虽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性结核感染斑点数值有大范围重叠,尚不能以此诊断活动性结核,但A、B抗原斑点数值一定程度上仍可反应受试者体内结核杆菌活动状态;A、B抗原数值在学龄期(6-10岁)出现低峰,进入青春期后(>10岁)明显上升,临床可考虑下调学龄期儿童t.spot参考值。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少,结果尚需进一步的前瞻性大样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