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类起源于消化道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的间叶性肿瘤,GISTs的原发病灶可见于全胃肠道,多生长在空腔脏器的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最多生长于胃部(约70%),故本研究将重点放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方面。GSTs早期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随着肿瘤的生长患者会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或压迫症状等,但这些临床症状亦无特异性。以前的研究认为GISTs生长至一定阶段会发生恶性改变,目前有研究发现,有些GISTs在生长早期已经具有高度恶性风险特性。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GISTs可被检出,而GSTs通常生长于消化道固有肌层,少部分生长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但这对于普通消化内镜来说,通过表面隆起不能够判定GSTs的详细信息,超声内镜(EUS)是目前公认的评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最准确有效的检查,它可以通过内镜镜头前的超声波探头回声高低,将胃壁显示为黏膜层(高回声)、黏膜肌层(低回声)、黏膜下层(高回声)、固有肌层(低回声)以及浆膜层(高回声)五个清晰的层次,从而对黏膜层下的病灶进行观察评估。也可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EUS-FNA)获得肿瘤组织以用于术前病理组织学诊断。但对于GISTs的穿刺结果往往因组织采样不足,且EUS-FNA的操作破坏了肿瘤完整性,并使消化道出血和肿瘤腹膜种植的风险大大提高,故本研究寻找在无创EUS检查中有哪些因素与GSTs的高危险度相关,对手术时机选择做出指导。GSTs通常以能够镜下完全切除病灶(即R0术式)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对于能采用R0术式的早期GSTs,比起普通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来说,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是一个获益率更高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术前EUS多普勒血流成像,对血流信息不同的胃间质瘤(GSTs)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同血供的肿瘤,对手术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对GSTs的治疗管理提供指导信息,亦可为是否有必要进行术前EUS精准断流干预或其他超声内镜对GISTs的辅助治疗,提供有利的证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本院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份在消化内科住院诊治的胃间质瘤(GSTs)患者,且病灶均通过内镜下治疗切除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资料收集:记录统计本次研究GSTs患者的普通人口学一般资料,采集术前EUS检查的GSTs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形状、内镜下图像特点、内部回声特点、弹性成像评分、谐波增强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进行内镜下微创手术的耗时、出血量、血管损伤率、术后合并症及术后住院天数等相关病历资料。并依据GSTs肿瘤的血供丰富程度、病理学检查危险度分级分别进行分组对比研究。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分析软件对研究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偏态分布的使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R)表示;双样本组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再进行平均秩次比较,对于多组样本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两两平均秩次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比(%)表示,满足方差同质性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不满足方差同质性的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研究资料采集期间诊断为胃间质瘤共237例,经逐一排除每项排除标准后,剩余95例纳入研究;(2)根据超声内镜多普勒血流信号将95例病例分为乏血供组(53例,55.8%)、富血供组(42例,44.2%),富血供组手术的耗时、出血量、手术血管损伤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大于乏血供组(P<0.05),两组病例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3)根据Fletcher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分为低危组(63例)、中危组(22例)、高危组(10例),发现GSTs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匀、内部钙化、液化、弹性评分≥3分及CH-EUS的不均匀增强、超增强均可能表明肿瘤具有较高的危险度分级(P<0.05);(4)GSTs的大小、生长部位、表面黏膜特点和内部血流信号与危险度分级无关(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EUS所提供的肿瘤血供信息能帮助手术安全性的评估和临床患者的治疗管理;通过术前EUS与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比后,发现EUS无创性检查对GSTs的危险度分级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特别是超声内镜弹性成像、对比谐波增强超声技术可应用在GSTs的危险度分级诊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