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风水”纠纷常见于司法案例之中,但是,立法的空白、法律对“风水”的回避以及受传统将“风水”视为迷信的观念影响,学界对于“风水”与法律以及司法的关系少有研究。日渐增多的“风水”纠纷涌入司法,而受限于法律规定与传统观念,司法实践面临着重大挑战。“风水”的性质、“风水”与法律的关系、司法对于“风水”的应对方式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反思。首先,本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2014年至2021年的“风水”纠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水”纠纷常见于司法案例之中,但是,立法的空白、法律对“风水”的回避以及受传统将“风水”视为迷信的观念影响,学界对于“风水”与法律以及司法的关系少有研究。日渐增多的“风水”纠纷涌入司法,而受限于法律规定与传统观念,司法实践面临着重大挑战。“风水”的性质、“风水”与法律的关系、司法对于“风水”的应对方式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反思。首先,本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2014年至2021年的“风水”纠纷司法案例进行梳理,对案例中的“风水”进行分析发现,民间“风水”并非对传统“风水”数术理论的实践,而是一种由儒家文化、“风水”数术、民间信仰、地方性想象相结合的混合体,其传统数术内涵较少而地方性特色较强,比之传统“风水”数术操作层面的意义,民间“风水”是一种乡村社会的地方性共识,长期的服务于乡土秩序并为其同化、吸收,成为构成乡土秩序的一部分。其次,本文从法律规定、理论、实践三个层面对“风水”与法律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风水”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分类体系,其冲突实质上是两种世界观的冲突。在实践中,它体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乡土礼治秩序与当代法律秩序、地方性规范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冲突,当其进入司法时后者面临着多重挑战。最后,文章探究司法是如何处理“风水”问题的。意即司法如何应对与法律相冲突的世界观。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当“风水”纠纷进入司法,司法对于“风水”的应对方式多样。在一部分司法实践中,法官以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无科学依据、无事实与法律依据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为由对“风水”诉求不予支持。“风水”被过滤在法律程序之外。但是,在另一部分的司法实践中,为了有效地解决纠纷,法官在尝试直面“风水”,将“风水”事实引入司法并结合法律做出最终判决。在法律规定空白、回避并抑制“风水”的情况下,法官仍在积极的应对“风水”并进行多种尝试,而司法实践中对“风水”的策略性应对体现了司法的多种角色以及实践中的多重面向。
其他文献
在以往的网络空间讨论中,性别往往被视作“男”“女”的性别符号或是现实性别的直接“上传”。但伴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这种对于线上性别的理解方式存忽略了对性别意义的主体建构过程。本文提出新的理解方式——“虚拟性别”。“虚拟性别”强调性别具有“互动”与“所属”的意义,是“doing”而非“being”。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对跨性别女性游戏玩家进行民族志观察,深描了该群体“玩出花样”的游戏行为。发现玩家在“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发展趋势下,种类繁多、类型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涌现,各类学习平台也日趋增多,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手段来整合优化这些知识信息,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为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改善教学,成为当下的研究关键。知识图谱和推荐技术的研究在这方面展现出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利用知识图谱,有助于梳理学科体系,整合碎片化知识;利用推荐技术,有助于学习者从海量的资源中快速、自动的选择与其自
在所有影响未来教育形态的因素中,人工智能尤为关键。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在所有的语言技能中,听说能力占据着首要位置。本研究缘于智能化时代英语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的时代背景,意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平台,构建更加适应教学评价需要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模式、英语听说教学等进行研究综述,通过对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从语言运用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是综合性、全面性的研究,政区是区域的重要研究方面,而历史上天水地区长期作为一个统县政区而存在,在历史上长期缺乏县级政区的稳定性,也缺乏高层政区的较大变化幅度,从而为研究天水地区提供了可能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故本文以今“市域”范围为研究区域,依托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与方法,既可以深入探析历史时期天水地区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又可以揭示天水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天水与邻近区域的经济互动关
提到中国近代的美术史著作,1917年出版的由姜丹书编纂的《美术史》显然是无法绕过的一部。该书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教育部指定美术史教材,同时也是中国首部美术通史著作,在此之后“美术史”一词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2017年,这本《美术史》又被上海书画出版社作为“于当时有重要作用、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之论著”重新整理出版,可见其重要地位在当下仍受到肯定。《美术史》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为中国美术史,下篇为西方美术
本文将《文心雕龙》和《文镜秘府论》作为探讨齐梁至中唐文学创作论流变的重要视角,从文质观、风格论、风骨论、声律论四个角度出发,对二书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在正文部分首先分析刘勰本人的儒家文艺思想,随后从《文心雕龙》的《情采》《诠赋》等篇出发,论述儒家思想导向下文质关系所呈现出的文质并重、质胜于文的特点。而后从《文镜秘府论》中的《十体》《十七势》《论文意》等篇,论述“质胜于文”这一倾向在齐梁至唐代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海外并购得到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其广泛并且深远的影响。中国自从提出“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以海外并购获取“逆向技术溢出”提升创新成为了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随着海外并购的扩张,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遭受亏损,技术创新并未见到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企业跨国并购必然涉及两个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文化距离是否促进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发展、民族繁荣提供了精神支撑。中职学生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正确引导、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意志薄弱、职业观念有待强化、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而课程思政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职业能力、培养技术精湛、锐意进取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了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成果,进而对中等职业学校
本文以北传汉译四部《阿含经》为依托研究“业报”问题,对《阿含经》中“业”与“报”关系为何、“业报”与“果报”之区分及如何才能不受报等问题作出了讨论。横向来看,本文讨论“业报”围绕的关键点,是“业报”(vip(?)ka)与“果报”((?)nisa(?)sa)之区分问题,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梳理了“业”思想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本文展开了对《阿含经》“业报”思想的讨论,认为“业”(kamma)发展的两
云南沿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云南沿边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同时还对维护云南沿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当前,云南沿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加之境外消极因素和沿边地区社会矛盾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给云南沿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不仅关系到云南沿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