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体系为内核,凝结着古代匠人精湛的工程技术与高雅的审美追求。其渊博浩瀚的建造智慧与美学思想,与东方文化背景共同作用,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古代东亚建筑体系。纵观古史,传统木构体系早在东汉时期便已分化为“梁为主”的抬梁式与“柱为主”的穿斗式。其中,穿斗式木构技术伴随其他的农耕文化要素流传发展到以日本为代表的照叶树林带,其传统木构形式与当代木构创新并进,获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东方美学的集大成代表。然而,反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其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由成熟的鼎盛期转变为僵化的衰颓期,复杂的木构形式趋于简化和单一,逐步沦为程式化与衰落化的符号代表。在近现代的改革浪潮中,与近代木结构建筑的整体发展态势呈现巨大的时间差,尽管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情怀与文脉精神,但在社会发展中受多重因素制约,在多方面综合合力的共同作用下,传统木构被现代建筑的洪流架空,呈现边缘化的发展态势。木构的力学美感与空间创新是传统木构形态美感的精神内核与外在显现,传统木构在当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面临“技”与“艺”的创新问题。本文结合传统木构浅析研究与现代木建筑实例举证,结合本人具体创作体会,将西南传统木构形态美感当代转译的创新思想归纳为“两突破一延展”,立足当代视野,解密力学美感与形态美感的融合相生;把握地域性与文化性,探寻空间重塑下的智慧营造与场所精神,为打破现代木结构体系固有僵化的中式表象化仿古审美提供可行性指导。全文以渐进的逻辑关系对总结性创新点“两突破一延展”进行阐释。“两突破”意指现代木构用材选料及结构方式的创新突破,木构建筑以一种更适应现代需求的方式回归日常生活;“一延展”意指通过传统力学美感与现代空间的再解读,对传统审美与空间常态下传统木构当代创新形态美感的延展。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主体中第二章节以我国南北两种不同的梁柱体系探寻传统木构力学结构与美学形态的缘起,并以穿斗的异化形式——半干栏吊脚楼作为研究对象,将落脚点聚焦于西南地区传统木构的创新营造;第三章节用前沿理论与典型案例论述现代木构突破传统束缚形成的美感创新,浅探现代木构框架、网壳、堆砌三大结构体系的美学创新,对后期自主创作提供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撑;第四章节作为论述西南传统木构当代转译中“两突破一延展”的重点章节,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引出研究生期间主持创作的实践项目《南山·合美术馆》,以传统梁柱体系的改良与创新作为实践方向,作为论证创新点的个人创作体会,构成实践经验的反推与总结。本文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形成方法总结,以创新性指导创作结果,提供现代木结构建筑与东方美学共源的方法策略与实践总结,号召木构体系从复杂性到单一性、再向现代社会多元性的回归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