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甘薯种质资源鉴定与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yu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是贵州省重要的旱地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遵义、铜仁黔东南等地区,长期栽培形成了丰富的甘薯种质资源。本试验对收集到的25份地方品种资源和引进的20个甘薯品种进行形态、产量品质等农艺性状与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明晰国内育成品种与贵州甘薯地方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以期为贵州甘薯杂交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5份贵州甘薯种质资源农艺特性多样性明显。出苗时间多在30~40天之间,齐苗期多在50-65天之间;植株形态有匍匐、半直立两种类型;叶型有尖心形、心形、浅单缺刻形和浅复缺刻形;叶色有绿色、浓绿色和绿带紫;茎杆颜色有绿色和绿带紫;茎杆粗细0.44-0.75cm之间,最长蔓长35-142cm之间,基部分支3-16个/株之间;薯肉色有白色、黄色、淡黄及紫色,薯皮色有红色、白色、黄色及淡红等,薯形有纺锤形、球形、长纺锤、上纺锤及下纺锤;结薯个数在2.2-4.6个/株,单株薯重0.29-1.04 kg/株;鲜薯产量在1151-4126kg/亩之间;烘干率在13.5~31.4%之间,高干率资源少。2、贵州甘薯种质资源基因组DNA其OD260/OD280在1.8-2.1之间;琼脂糖胶电泳结果表明,所提DNA条带单一、整齐,DNA完整性较好,能达到ISSR分子标记的要求。针对影响ISSR-PCR反应体系的5个影响因子模板、甲酰胺、dNTP、引物、TaqDNA聚合酶进行了甘薯ISSR-PCR体系优化的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处理10为比较好的组合,即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含稀释浓度为10倍的DNA模板,0.30 mmol/L dNTP,1.00μmol/L引物,1.00 U Taq酶,0.5%去离子甲酰胺比较适合甘薯DNA的特异扩增。3、利用7个引物共扩增出52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7个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9个,多态位点百分数达94.2%。4、采用形态聚类可知各品种间的平均欧式距离是5.0,贵州紫红皮黄心和桐梓红皮心的欧式距离最近为0.99;铜仁黄皮桔红心和天柱红皮的欧式距离最远为8.5。可将45份贵州甘薯种质资源分为3类,第一类包括贵州紫红皮黄心、桐梓红皮心等32个品种;第二类包括福薯8号、天柱黄心、胜利百号等12个品种;第三类由天柱红皮单独组成。5、ISSR分子标记聚类表明45份贵州甘薯种质资源的变异系数在0.07-0.81之间,平均为0.4,表明45份贵州甘薯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较近,思南黄皮桔红心和石阡紫皮黄心的最大为0.81瓮安白皮白心和铜仁黄皮桔红心的最小为0.07。ISSR标记产生的聚类图将45份甘薯品种被分为5大类,第一类为莆薯53、徐薯22、徐薯25等35个品种,其中包括14个贵州甘薯地方品种和21份引进品种;第二类为独山紫心苕、黄平紫皮黄心、独山红皮黄心等6个品种,全为贵州甘薯地方品种;第三类为天柱黄心和贵州白皮苕两个品种;凯里紫红皮红心和石阡紫皮黄心分别为第四和第五类,都只有一个品种。
其他文献
玉米(Zea mays L.)原产于墨西哥南部山区,由一种名为大刍草的物种驯化而来。七千多年前,当地土著居民开始对大刍草进行驯化,随后培育出了许多地方品种。育种家通过对地方品种的不断选育改良,培育出了许多玉米自交系。玉米在长期的驯化改良过程中与大刍草在形态上产生了巨大差异,造成两者表型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早期对大刍草有利遗传变异的选择与保留。本研究在玉米-大刍草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