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外人员是地方政府对当地居民的一种用工补偿,这一灵活的用工现象较好的解决了地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工作困境。但无序的膨胀、失效的管理也为编外用人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额度与规模、队伍与管理主体、人员素质与岗位要求、薪酬激励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从人与环境匹配的角度去分析编外人员与编外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指导编外人员的政策优化。本文研究的目标是区级政府编外用人管理的问题,研究的层面是区级政府,因为区级政府作为一级政府,有地方财力作为编外人员配备的基本保障,相较于其他条线部门和乡镇,编外人员的种类比较齐全,能比较全面的研究编外人员目前管理的现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历史文献调查、社会现状调查、非结构性访谈和理论建模。尤其通过为期三个月的社会现状调查,对编外人员的主管部门、编外人员的招录部门、编外人员的用人部门以及编外人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梳理出了现有P区的编外人员规模和管理措施,有一定的资料分析价值。文章运用人与环境匹配这一理论建模,提出优化路径和具体操作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编外人员与编外环境之间相互匹配可以提高编外人员的管理实效。两者的匹配有八种模式,但在相似性匹配的基础下,编外人员与编外环境有四种有效匹配模式。八种匹配模式下,编外人员管理有三条优化路径,分别是相似性匹配判断、额度规模限制、低匹配向高匹配模式跃迁。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系统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理论及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导言从实际案例出发引出编外人员管理的现实困境,由具体个案展开到编外人员管理问题的普遍现象,从而提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说明。阐述了区级政府这一限定范围的研究意义,编制、编制工作、编制管理的定义。通过比较分析,从“科层制-契约制”和“官吏分途、层级分流”两个视角下对编外人员的定义进行理论的重新审视,明确了编外人员是指除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以外、由区镇两级财政供养、按人数和薪酬确定经费总量的人员。明确编外人员政治性、政府赋权、财政保障的三大属性,明确了编外人员的外延和内涵,建立了政府工作人员的三层同心圆边界,编制人员、编外人员、协助工作人员。第三部分是对P区编外用人管理实践的调查分析,对现有规模和举措进行了梳理。第四部分是在P区编外管理人员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额度与规模、队伍与主体、人员素质与岗位要求、招录制度与发挥功能、管理激励成长机制、统筹整合和自我膨胀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并引入P-E匹配理论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同匹配的八种模式和基本表现,阐述了相似性匹配、D-A匹配、N-E匹配缺失导致编外管理问题的产生。第五部分是人与环境视角下的策略优化,根据人与环境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建立编外人员与编外环境的匹配模型,并根据模型和理论分析提出编外人员与编外环境匹配度提升的理论路径,根据理论路径找准公共政策的施压点,在最需要的点位进入提出政策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