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分析可分为语篇分析和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的对象是书面话语,会话分析的对象则是研究口头会话的过程即研究人们说出的话。关于会话,前人提出了许多理论,并就具体的会话类型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日常会话、课堂会话、电话会话,求职会话等等。随着电视在大众传媒中主导地位的确立,电视谈话节目日益普遍,逐步成为一种十分特殊的会话类型。在我国,虽然电视谈话节目已经家喻户晓,但由于节目起步时间短,结构比较单一,与国外同类电视谈话节目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十九世纪60 年代末一些社会学家(Sacks, Schegloffand Jefferson)提出的会话分析理论为依据,分别以中美两国极具代表性的电视谈话节目“对话”和“Larry King Live”为语料,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会话结构在两种不同的语料中存在的特点和规律,从中发现异同点,以期对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第一章,作者主要是回顾会话结构分析研究的发展现状,包括对会话结构研究的简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当前对谈话节目的研究。会话结构的发展主要归功于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社会学家对日常交际言语的分析,这其中包括H.Sacks、Schegloff 和G.Jefferson。他们通过对大量真实录音材料分析,探索社会交往中日常谈话的原则和规则创立了会话分析理论。在我国,许多学者像黄国文、何兆熊、王福祥、李悦娥等都曾对会话结构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会话分析对研究口语语篇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对话轮转换系统、相邻对和修正机制这三大理论的提出,同时这三大理论也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总之,由于会话分析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近二十年才有较大的发展,因而迄今为止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研究课题,也没有非常详尽的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会话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以及本文的分析框架。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采用的理论支撑还是继承Sacks、Jefferson 和Schegloff 对会话分析提出的理论即(1)话轮替换系统,(2)相邻对,(3)修正机制。至于本文的分析框架,作者采取了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的分析模式,以提高论文的效度。“宏观”分析主要是以文化代码为研究重点,其中中美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差异为主要分析对象;“微观”研究则是把重点放在会话内部结构上,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