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器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出土器物之一,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出土石器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探知古人的生计模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面貌。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就是新石器时代太湖东部地区所出土的石犁铧,石犁铧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能够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进步。通过对石犁铧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史前人类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对支撑史前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太湖东部地区的新时代遗址中,石犁铧最早出现于崧泽文化晚期,在以后的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以至青铜时代的马桥文化中多有出土,这就为石犁铧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出土石犁铧的基本形态为:体形扁薄,平面大体呈等腰三角形,两侧边磨出刃部,器身上有孔,琢制或管钻而成,孔数一般为一至三个,成直线排列或三角形分布。石犁铧有大、中、小之分,其中中小型石犁铧的数量最多,大型石犁铧在良渚文化时期才开始出现。石犁铧的作业对象是水稻田,如果水稻田的面积太小,石犁铧的作用就无法施展,就不能连续的破土前进,也就失去了作为一种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意义,因此,石犁铧的出现与水稻田面积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太湖东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广富林文化中都有古水稻田的发现,这就为探讨石犁铧与水稻田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稻田面积较小,最大可达十几平方米,一般只有几平方米,崧泽文化时期出现上百平方米的水稻田,到了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田的面积进一步扩大,最大单块面积已达一、两千平方米,并且在较大范围内连续分布。因此,史前稻田存在一个从小到大的变化发展过程,这也就为石犁铧的出现及形态变化提供了时代背景。目前学术界对于石犁铧的用途和功能还存在争议,有人甚至直接否认了其作为石犁铧使用的可能性。对于这类石器的定性,直接关系到犁耕农业的起源问题,也关系到对于史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认识,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石犁铧的形态分析和研究,本文借助于实验考古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完全人工仿制考古出土的石犁铧,并参考民族学资料来确定其安装使用方式,然后进行耕地实验,以验证其作为石犁铧使用的可行性。同时利用高倍显微镜对石犁铧的表面进行微痕观察,重点集中于刃缘部位,对比使用前后所产生的变化,以了解耕地对石犁铧所造成的影响。所仿制的两件小型石犁铧,耕地实验均取得成功,完全具有耕地的实用性,仿制的一件大型石犁铧,由于在制作和安装使用方面经验不足,入土后不久即发生断裂,未取得满意的实验效果,有待下一步的改进和实验。通过这次耕地实验,可以认定新石器时代太湖东部地区所出土的这类三角形石器就是石犁铧,完全可以用来翻耕田地,并以连续的方式破土前进,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石犁铧的出现,标志着史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入了“犁耕农业”阶段,为史前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