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2010年,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工业化城市化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乃至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所证实。农村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如传统农业)向现代部门(如现代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既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我国也不能例外,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巨大,不同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呈现不同特征。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几乎没有出现外出劳动力直接定居到打工城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没有大规模出现劳动力洗脚上田、直接定居到小城镇现象。近年来,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常遵循的模式是:劳动力先行外出打工,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又回流到家乡,在家乡不同程度地参与本地自主创业,其中部分生产经营较为成功者完成产业及居住地再转移。本文把劳动力转移的这种模式称之为“二次转移”。对于这种转移模式,国内外经典理论尚未及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要指导实践。本文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活动出发,探究这种转移模式存在的客观依据,这种转移模式有何规律,有哪些特点,能给我国什么政策启示,目的是更加自觉地主动适应这种规律,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合理的发展。 本文主要以安徽省庐江县及山西省清徐县的调研数据为样本,采用了理论演绎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长期的动态分析方法。行文先从理论演绎的角度出发,再依据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最后利用计量模型做定量分析。 研究发现或创新之处: 1、本文首次提出“二次转移”模式范畴,详细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模式的过程,论证了其存在的客观性、必然性。指出在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单向的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或由农村转移到小城镇。我国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会走一条迂回的道路,这里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2、论证了二次转移模式的主要特征、各个环节或步骤间关系、二次转移的条件及重点难点。本文详细论证了“二次转移”模式长期性;“二次转移”模式在空间上有梯次性,时间有继起性;以及这种模式能够实现劳动力本人和家庭、新农村建设及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三方共赢性。二次转移整个转移过程联系非常紧密,环环相扣,是高度一体化的,初次转移是基础,返乡创业是关键性环节。没有初次转移,对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说,就无法实现二次转移;没有返乡创业,初次转移可以说是一种没有完成的转移。二次转移的关键步骤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二次转移的健康顺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健全。 3、重点研究了劳动力初次转移及返乡创业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短劳动力二次转移时间、加快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步伐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