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海沟颗粒有机物沉降过程模拟及其微生物胞外酶活性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nl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洋环境中,由初级生产力产生的高分子聚合物无法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只有经过胞外酶水解形成小分子化合物之后才能被异养微生物吸收利用。因此,胞外酶作为高分子有机质矿化的起始驱动者,在海洋碳的循环速率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海洋碳循环的核心参与者。深海生态系统为寡营养无光区域,深海微生物的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从透光层向深海传送的颗粒有机物(POM)。附着在颗粒物上的微生物(附生菌)所释放的胞外酶参与颗粒有机物的分解从而释放溶解有机物(DOM),进而为附生菌和生活在水体中的自由菌提供有机碳和营养物。有研究显示,附生菌与自由菌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随深度而变化,且两者产生的胞外酶在活性上有明显差异。酶促反应效率在深海水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影响,表现为胞外酶酶活性越大,越有利于其参与POM分解释放DOM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可供生物利用的有机碳的量,增强了海洋中微生物对溶解有机碳(DOC)的降解和碳循环潜力。深海微生物大多是耐压或嗜压微生物,因此可作出假设,深海微生物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可以产生丰富的胞外酶来降解海洋中的各种有机物,微生物胞外酶在深海碳循环中起关键作用。目前,有关海洋微生物胞外酶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浅海或沿海海区,关于深海胞外酶的特性如何仍是未知的。深海胞外酶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微生物是如何控制海洋中有机质的形成、转化和降解过程以及深海微生物胞外酶活性随深度变化特点。因此,进行深海微生物胞外酶研究对进一步理解深海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模拟马里亚纳海沟颗粒有机物沉降过程,基于荧光底物法对垂直梯度下胞外酶活性进行研究,分别测定马里亚纳海沟不同模拟深度(50m,1000m,4000m,6000m和10000m)下培养样品的四种胞外酶(氨肽酶、碱肽酶、α-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同时测量培养体系中颗粒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含量,分析其随深度动态变化的特点,从而对深海微生物胞外酶降解有机物的特性进行解释。通过对比附生菌和自由菌释放的胞外酶活性,得到不同深度条件下附生菌酶活与自由菌酶活对总酶活的贡献,进而分析附生菌和自由菌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最后结合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颗粒有机物沉降过程中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变化与群落组成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是总胞外酶活性随深度变化特点:四种胞外酶在全部深度水层均可检测到酶活性,且按照酶活性大小排序依次是氨肽酶,碱性磷酸酶,α-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四种胞外酶表层Km均大于深层,说明表层可利用底物浓度高,且微生物胞外酶会提升对底物的亲和力来应对深海寡营养环境;氨肽酶酶活随深度的增加始终呈稳定的下降趋势,碱性磷酸酶,α-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深度小于6000m呈下降趋势,深度大于6000m略有升高。说明高静水压力对氨肽酶的影响最为显著。部分酶活在大于6000m处升高可能与Psychrobacter有关。2.附生菌酶活与自由菌酶活随深度变化特点:在POM从表层沉降至深海的过程中,磷酸酶的自由菌酶活始终大于附生菌酶活;氨肽酶,α-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表层附生菌酶活大于自由菌酶活,当深度大于1000m后自由菌酶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有机碳浓度随深度动态变化与胞外酶活的关系:DOC随深度呈上升趋势,POC随深度呈下降趋势。深海微生物分解POM的速度比它们吸收利用DOC的速度要快。结合胞外酶活结果,深海酶活小于表层酶活,即微生物代谢能力受到抑制,导致DOC积累。4.有机碳浓度变化结果与全部水层检测到酶活这一结果相对应,即胞外酶在POM沉降过程中始终发挥作用,印证了微生物胞外酶是深海碳循环的重要参与者。5.POC与胞外酶活性呈正相关,DOC与深度与胞外酶活呈负相关。且对于分析胞外酶活性来说,DOC的结果是最有意义的。6.在本研究中,各种高酶活性的测量结果可能与拟杆菌、红杆菌、假交替单胞菌和冷杆菌等细菌相关。7.在POM沉降过程中,与PAM相比,FLM可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过敏性结膜炎是过敏性眼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为目标。通过回顾近5年过敏性结膜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发现,辨证使用中药、脏腑论治及针灸等中医特色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局部用药及脱敏疗法是西医治疗的主要有效手段。中医和西医治疗皆有其优势与不足,为取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及改善预后。从长远发展看,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将会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临床
期刊
报纸
北太平洋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属颌针鱼亚目,是冷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在寒、暖海流的交汇处聚集,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亚热带和温带水域中,其适温范围为10~24℃。其生长比较迅速,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栖息地分布范围受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秋刀鱼资源,掌握其栖息地分布等重要生活史内容是关键。耳石是鱼类的重要硬组织,记录着鱼类整个生命阶段的生态信息,肌肉组织的代谢比
学位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潜在的能源,蕴藏十分丰富,燃烧产物更加清洁。一般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外观似冰状的白色固体物质。主要分布于水深大于500米的大陆边缘海底沉积物和陆地永久冻土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由水分子以氢键链接形成的空笼子和包裹其中的天然气小分子组成,由于天然气小分子通常以甲烷为主,故又被称为甲烷水合物。广阔的大洋海底由于贫瘠而缺少形成水合物的气体条件,然而随着对深海调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
学位
海洋占有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库,占地球表面总碳储量的93%。深海是海洋主体,拥有海洋四分之三的原核生物量以及近半的原核生物生产力,是碳元素从短周期碳循环进入长周期碳循环的必经之路,深海是地球生源要素经历生化循环过程的关键调控者。深海主要有机物质的输入来自于上层水体颗粒有机物(POM)的沉降,而颗粒物沉降到深海的通量则主要受颗粒物附生微生物(PAM)和自由微生物(FLM)的相互作
学位
为充分利用LNG冷能,以某LNG接收站为例,基于Peng-Robinson状态方程,选用模拟软件HYSYS,提出了一种新型LNG轻烃分离工艺流程,该流程主要分为原料预热、闪蒸塔预分离、脱甲烷塔、脱乙烷塔和管输气和液相调峰五部分,通过对流程中的脱甲烷塔和脱乙烷塔的塔顶压力和塔板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其对甲烷物质的量含量和乙烷回收率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优的塔顶压力分别为2900k Pa和1950kPa、
期刊
以某110 kV变电站为例,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建立了110 kV变电站内电缆层电缆通道模型,并与传统设计方式进行对比,提出了三维设计技术应用于变电站电缆层设计的应用价值和优缺点。
期刊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在中国海洋渔业占有重要的地位。鲐鱼的早期生活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的改变会对鲐鱼生长发育、输运分布和资源补充量等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环境变动会对鲐鱼资源量产生较大影响,不同学者对厄尔尼诺(El Ni(?)o)和拉尼娜(La Ni(?)a)事件对鲐鱼资源量的影响研究有不同的结论,物理环境对其影响的动
学位
河口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地带,不仅是工业和人类活动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全球碳循环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河口区环境复杂多变,受到河流输入、水动力变化、生物活动、大气沉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河口区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至今仍是热点和难点。本研究以2021年5月和11月在长江南北支采集的表层和底层水样为对象,通过测定氢、氧同位素、溶
学位
海洋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是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微塑料因其粒径小、分布广等特点,易被低营养级海洋动物摄入体内。大洋性头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其生活史过程中会栖息在多个海域并捕食大量低营养级海洋动物,同时存在种内食物竞争和同类相食,进而会直接或间接的摄入环境中的微塑料。但是目前,国内外对大洋性头足类体内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其变异性的了解仍十分有限,科学认知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对其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