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相关证券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公开募集社会资金的方式上市。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是指企业首次公开向社会发行股份,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票”。然而伴随着IPO企业数量的增多,新股首发上市后暴露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IPO后业绩下滑的问题备受学术界关注。它会导致资源错配,降低我国资本市场的活力,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经济损失,还会使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逐渐丧失信心,进而严重损害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性。Z公司于2017年在A股首发上市,上市当年净利润、营业收入、股价等业绩指标就开始直线下滑,综合业绩下跌幅度在2017年IPO公司中最为严重,堪称2017年年度“变脸王”。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对Z公司上市后业绩严重下滑案例进行了剖析。首先,对Z公司上市前后五年(2014年-2018年)的经营业绩和股市的变动趋势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Z公司确实存在上市后业绩下滑的问题。然后,对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将Z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和行业内可比公司以及行业均值进行对比,发现行业环境不景气并非造成Z公司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进而对Z公司的IPO过程进行分析,发现Z公司在上市前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真实盈余管理;并在上市后随意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导致承诺建设项目无一成功,投资收益率大打折扣;与此同时,Z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中介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包庇纵容Z公司的造假行为;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对并不满足上市条件的Z公司的上市过程推波助澜。这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Z公司在上市当年就发生严重的业绩“变脸”。最后,针对上述Z公司IPO后业绩下滑的成因,本文从政策制定角度、监管机构角度、中介机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推行注册制改革的必要性。探寻企业IPO后业绩下滑的成因并研究如何应对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遏制企业在筹备上市阶段的造假行为,而且有助于增强政府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对于企业在IPO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的辨别能力,让“垃圾股”无所遁形。避免发生大规模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事件发生,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